|
记者从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宁夏正在通过优化口岸布局、完善口岸功能、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等举措,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近年来,宁夏围绕建设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门户枢纽和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枢纽,开通了银川至香港、阿联酋迪拜、泰国曼谷、越南芽庄等 “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际航空枢纽城市的航线航班,口岸出入境旅客吞吐量由2014年的6.68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17.78万人次,年均增长28%。
航空口岸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企业航空货运成本,带动了宁夏鲜花、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吸引了黄金珠宝、貂皮等一批加工项目落地银川综合保税区,大型物流企业也在银川布局国际快件、航空物流等项目。
另外,宁夏充分发挥地处陇海线以北、京包-临哈线以南便捷的西向物流通道优势,以及石嘴山距离蒙古国、策克口岸、乌力吉口岸、二连浩特口岸及天津港的近距离通道优势,重点加强西向和北向通道建设,主动对接南向“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相继开通运行了宁夏至中亚、西亚、蒙古国及俄罗斯的国际货运班列。
“班列开行,有效开辟了宁夏西向和北向低成本陆路国际物流通道,稳步带动了宁夏10余家企业的60余种产品出口,并且正在拓展锰矿石、铁矿石、面粉、亚麻籽毛油等大宗商品原材料进口渠道。”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孔国华说,班列还吸引了国内外一批贸易和投资项目以及采购贸易项目陆续落地宁夏,初步形成了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市场集聚效应。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美誉,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驼铃声声中,商贾们经过此地,奏响中外友好交往的乐章。
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宁夏在新时代开启了对外合作新征程。从打造务实高效的国际经贸交流平台中阿博览会,到主导建设中国-阿曼(杜库姆)产业园,宁夏正凭借独有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续写对外开放和中阿合作新篇章。
打造中阿合作“金字招牌”
2010年9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在宁夏银川举办,众多境内外客商相约贺兰山下,聚会黄河之滨,洽谈合作,共谋发展。
在成功举办三届后,2013年,中阿经贸论坛升格为两年一届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迄今,三届中阿博览会共签订各类协议650余个,合作项目涉及科技、金融、能源、农业、卫生、旅游等领域。正如毛里塔尼亚国民议会第一副议长哈尔希在2017中阿博览会上所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阿博览会已成为阿中交往合作的“金字招牌”。
除了关注经贸合作,中阿博览会不断丰富平台内涵,积极拓展合作领域。2017中阿博览会上,中阿政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聚焦数字网络国际合作。阿联酋经济部副次长朱马·阿尔凯表示,阿联酋高度重视“网上丝绸之路”建设,认为这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发展合作的新抓手。
历届中阿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助力宁夏进一步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中阿商事调解中心等一批中阿多双边合作机构落地宁夏。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促共赢
在“一带一路”引领和中阿博览会的推动下,宁夏积极创新机制,打造中阿产能合作的先行区、内陆对外开放的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撑点,主导建设的中国-阿曼(杜库姆)产业园、中国-沙特(吉赞)产业园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20个产能合作示范区以及商务部16个重点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
中阿杜库姆产业园位于阿曼杜库姆经济特区内。2017年4月19日,该产业园举行奠基典礼和签约仪式,与来自宁夏等地的10家企业签署了总额约32亿美元的投资意向书,成为目前单一国家入驻杜库姆经济特区的最大项目,也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投资建设的最大产业园区。
杜库姆经济特区市场营销经理贾拉勒·拉瓦提介绍,产业园一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项目总投资额预计超百亿美元。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杜库姆产业园高度重视中阿人员交流,2016年就启动了阿曼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首批39名阿曼留学生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已完成为期一年半的专业学习后返回阿曼,他们将继续完成企业实习,随后进入产业园工作。
苏鲁尔·贾尼比是首批留学生之一。他说,留学生们结束学业后能得到在杜库姆产业园工作的机会,用在中国学到的先进专业知识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阿曼劳工大臣巴克里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授人以渔”式的中阿合作将带来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
杜库姆产业园是宁夏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出去”的一个缩影。2017年,宁夏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7家,境外直接投资额7.4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数比2012年增长近4倍,投资目的地扩展到“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对全区商品、技术、服务出口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宁夏回绣走进“一带一路”国家
宁夏绣娘李有霞正忙着挑选绣品,为即将开始的中东海湾之旅做准备。在众多绣品中,她最得意的是一幅牡丹回绣挂画,画中花朵明艳、茎叶油绿,在绣出的光晕中透着生机。
回绣华贵艳丽、质感厚重,因融入鲜明的西北文化和回族特色而得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是有名的回绣之乡,这里的妇女多少都会一点刺绣。“我从小看外婆和母亲用一根针、一根线就能在枕套和被子上像变魔术一样绣出花、草、小动物,很有意思,就跟着学了起来。”李有霞说。
因为热爱这门指尖上的技艺,长大后即使成为“上班族”,她闲暇时仍坚持刺绣。2006年,28岁的李有霞辞去工作,开办起回绣坊。4年后,回绣坊升级为公司。“本地人很认可回绣,但毕竟市场有限、竞争大,当时我就想绣品一定得走出去。”她说。
为此,李有霞开始带着绣品全国各地参展,并在许多国外客商的赞许中获得自信,对回绣的市场定位也从“出省”变为“出国”。2010年,她特意到沙特、土耳其和埃及考察市场,尽管一单未成,但她却看到了回绣的国外市场潜力。“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在当地很受欢迎,但因为文化差异,我们的产品内容跟不上市场需求。”李有霞说。
为把国外消费者的兴趣变为市场购买力,李有霞决定做内容转型,绣品既有面向大众消费的绣包、头巾、鞋子、挂画等实用品,也有专供高端消费人群的收藏品。而每两年在宁夏首府银川市举行的中阿博览会也为她提供了寻找“伯乐”的契机,她先后与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客商建立贸易往来。去年,她与马来西亚客商的订单已从最初的100多万元增加到300万元。
2018年,海原回绣成功申请国家技艺商标。而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回绣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年,李有霞已去过东南亚和西亚的10多个国家,公司大部分市场在国外。“刚开始是摸黑走路,很艰难,但现在国家有政策,我也有经验,我一定要借好‘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她说。
在李有霞看来,“一带一路”是绣品的销路,也是跟着她做刺绣的姐妹们的“致富路”。她说,这些以前整天围着锅台转的留守妇女,有的现在每月能挣6000元。
海原县是深度贫困县。2015年,海原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创业基地,以96个脱贫村的建档立卡妇女为对象,进行回绣、剪纸培训,带动她们就业增收。据海原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进兴介绍,截至目前,基地已吸纳刺绣、剪纸合作社12家,培训技能人员超过4200人,打造刺绣、剪纸专业村24个,年产值约1600多万元。
每逢订单大,公司绣娘忙不过来时,李有霞都会向刺绣培训合格的周边农村妇女寻求帮助,让她们也赚点手艺钱。“这不光能帮农村妇女增收,更能增强她们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把手艺传承下去。”她说。
根据 新华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