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大高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1项,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工程建设中;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主持制修订国家标准7项……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节点城市,大连市以标准化为突破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市一大批传统优势行业技术成功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赢得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度认可,为大连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奠定了扎实基础。截至目前,大连市已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96项。
大连市出台相关行动计划,突出强调“推动大连标准走出去”,进而带动大连制造和大连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有利契机,引导全市企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努力实现由装备产品输出向技术、产品、标准、服务输出转变。
同时,大连市加强重点标准的外文版翻译工作,结合海外重大工程建设,探索工程建设标准在周边国家属地化工作模式。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走出去”需求的调研,梳理形成优先领域标准外文版目录,满足工程、技术及产品“走出去”的需求。
大连市还注重建立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对全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项目,特别对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的标准化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奖励。5年间对全市104家企事业单位的380个标准化项目奖励总金额达3245万元,并对每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单位特别奖励50万元。
借助港口资源优势 推进联运通道建设
大连作为东北亚地理位置的中心、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政策优势。位于东北亚中心区域的大连港则成为东北地区与“一带一路”交汇的门户。
2015年初,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加强大连等在内的15个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大连成为东北唯一纳入该《愿景与行动》的港口城市。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大连港致力于打通以自身为起点贯穿北冰洋的“冰上丝绸之路”。该航线全程7800海里,比传统航线缩短2800多海里,航行时间缩短9天,全程燃油成本降低近30%,为亚欧搭建起一条跨越北冰洋的“海上高速公路”。
201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把大连港定位为中欧班列建设重要节点。
近年来,大连港通过借助港口资源优势、航线优势及多年海铁联运经验,协同周边港口,全力推进联运通道建设。
自2013年7月开通首列中欧过境班列以来,先后开拓了“辽满欧”、“连哈欧”、“辽蒙欧”、“辽新欧”等多条中欧班列。
与传统海上运输通道相比,大连港中欧班列全程运行时间可节省2/3以上。
据辽港集团大连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夏挺介绍,传统航线从大连到莫斯科,需要45天时间,而陆路通道只需12至14天即可到达。
推进行政模式创新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2016年,辽宁获批自贸示范区,大连成为自贸示范区的龙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大连自贸片区紧紧围绕制度创新,推进行政服务模式机制创新,改变原有工作流程中的部分环节,使流程更为通畅,效率不断提升。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大连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洪光说,以往办事人员需要在各部门业务窗口办理,现在一个综合窗口就可以办理全部业务。综合窗口业务涉及15个行部门,246项政务服务事项。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给大连做了清晰的定位,未来大连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不断完善区域性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家已赋予了大连保税港区从关税及税收、企业经营到加工贸易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连还应对照国家政策,尽早颁布实施有关保税区、自贸区建设的相关法规及规章制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增强对国内外企业投资落户的吸引力。
加强大连港的软实力建设。大连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航运规模都已达到国际前列,但港口软实力与其硬件发展不相匹配,尤其在航运经纪和船舶管理等高端服务方面发展还比较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这既影响了大连货物海运贸易的发展,也无法将港口的建设效应与大连的旅游业结合,减弱了对国际邮轮的吸引力。大连应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港口、海岸与航运等相关专业,为大连的航运中心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
重点支持大连造船企业的极地型船舶研发和建造,为国家“冰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保障。从“冰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来看,液化天然气船、油船、集装箱船和多用途船将成为未来极地海域的四大主力船型。目前,全世界现役和在建的船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最低冰点要求方面都不能满足未来航运发展的需要,极地型船舶的研发和建造将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2018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极端环境下北极航行船舶运动和结构安全性分析与评估”已经启动。大连应积极支持大连造船、大连船舶重工等大型船舶制造及配套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对高冰级极地船舶的研发力度,提升制造工艺,抓住机遇,在未来国际极地船舶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 辽宁日报 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