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落地,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启了全新格局,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日前,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近7年,“一带一路”区域人民币使用率逐步提高,货币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然而,该区域政经形势复杂多样,相关制度与市场建设尚不“成熟”,人民币使用依然面临一些障碍。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良性互动发展,需要构建以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接纳度和使用率不断提高
“7年来,‘一带一路’区域人民币接纳度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报告撰写人之一、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雪情表示,这表现在几个方面,包括人民币与“一带一路”货币外汇交易取得突出进展、人民币成为区域重要储备货币选项之一和人民币清算网络与银行布局不断拓展等。
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办理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73万亿元,同比增长32%,较3年前提高逾1倍,在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比达13.9%。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7325亿元,直接投资收付金额252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人民币对相关国家货币外汇交易不断增加。在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实现对9种相关国家货币直盘交易,包括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匈牙利福林、波兰兹罗提、土耳其里拉、泰铢、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以及俄罗斯卢布;在银行间区域交易市场,我国分别在新疆、内蒙古、广西启动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蒙古图格里克、柬埔寨瑞尔的外汇交易,对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增进区域经贸往来具有积极意义。2019年,人民币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币外汇交易规模达2042亿元,同比增长43%。但相较于美元、欧元和港元,“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币在我国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中仍处于极低比例,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交易份额分别为0.37%和0.30%。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我国先后与相关21个国家货币当局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东盟“10+3”考虑将人民币纳入清迈协议安排,人民币开始显现区域储备货币特征。马来西亚、白俄罗斯、柬埔寨、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等相关国家均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俄罗斯在“去美元化”背景下甚至将人民币储备份额提升至15%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球人民币储备规模达2214.8亿美元,占国际储备总额的2.02%,创历史最高水平。
不仅如此,当前“一带一路”相关8个国家已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相关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资商业银行成为“一带一路”人民币推广使用的主力军。截至2019年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了79家一级分支机构。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末累计跟进重大项目超过600个,相关机构全年办理人民币清算量超过4万亿元。此外,汇丰、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也看好“一带一路”前景与人民币业务,加大了资源投入与金融合作力度。
结出丰硕果实尚存诸多挑战
近年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落地、生根、成长,结出了丰硕果实,但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区域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际货币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一带一路”建设及人民币使用均受到冲击。
报告认为,挑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政经环境复杂多变、风险交织;二是金融体系欠发达,存在双重脆弱性;三是外汇管制严格并存在较强的货币惯性;四是成熟完整的人民币使用体系尚未形成。
赵雪情表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金融体系处于发展之中,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限,资本实力相对较弱,高度依赖外资,存在双重脆弱性。从内部来看,表现为“高杠杆+外资化”。过去10年,“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债务持续增长至71.1万亿美元,杠杆率达219.7%,创历史新高。西方资金持续渗透深耕,在匈牙利、印尼等国政府债务以及权益资产中占有较高比重。从外部来看,表现为“高外债+赤字化”。一些新兴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乌克兰经常项目赤字规模占GDP比重达3.2%。为了保障国际支付,支撑经济发展,新兴市场大量举借外债,其中美元融资占比超过80%。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进一步暴露并加剧,引发资本外流、市场震荡和债务风险上升,致使“一带一路”建设可能放缓,危害人民币存量业务安全和增量业务可持续性。
此外,报告指出,从跨境使用来看,相较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并未充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截至2019年末,仅有23个国家的48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
构建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未来,二者深化互动发展,需要构建以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攻关,为“一带一路”人民币使用搭桥铺路。“目前,我国仅与越南、老挝等9个相关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下一步,我国应加强政策攻关,深化区域货币合作,着力降低甚至破除相关国家外汇管制障碍。”赵雪情说。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累计超过7.8万亿美元,约占我国外贸总额三成,2020年上半年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报告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贸往来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人民币区域使用将逐步深化、水到渠成。
其次,要推动经常项目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步改造实需业务币种结构。在经常项下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充分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拥有技术与市场优势的行业,鼓励中资企业凭借定价权优势,在经营与交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
第三,要打造商业性投融资体系,推动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互动发展。根据路孚特BRI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已规划或在建“一带一路”项目共计3164个,其中1574个为中国参与项目,总金额达2.1万亿美元。中短期内,以美元为主的金融交易格局仍将持续,人民币区域使用不可急于求成。政策性资金可以发挥撬动功能,主要运用于主权担保型长期融资、公共性基础设施融资,以及低现金流返还类项目融资。
人民币投融资应讲求安全性、商业性与可持续性。“只有商业金融充当主力军,遵循市场化规则,才能切实降低国别风险和信用风险,获得合理收益。”赵雪情表示,创新投融资模式,稳步推进境内债券市场开放与相关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协同发展,有效动员长期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一带一路”合作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之一,资金融通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过去几年,人民币国际使用的积极作用已经开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未来如何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发挥这一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币国际使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全球性战略过程,需要各国开展全方位的深入合作。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研究课题组估算,2016~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合意投资需求至少达10.6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到2030年亚洲基建投资需求高达26万亿美元。要满足如此巨量且投资周期较长的资金需求,需要沿线国家共同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投融资和金融支持体系。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包括: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可以预计,人民币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应该看到,目前人民币国际使用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作用还面临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首先,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结算对双边贸易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使用人民币的比重远低于跨境人民币使用的平均水平。其中,在10%以上的仅有7个国家,介于5%~10%的有2个,介于1%~5%的有13个,其余均低于1%。其次,资金短缺和投融资风险等问题较为普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属于“投资级”的有24个,占比36%,其他国家属于“投机级”或没有评级,“一带一路”早期阶段不少投资都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期间当地政治、经济等不利变化会增大投资风险,同时对深化双边货币合作也会形成一定制约。再次,人民币国际使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接受度还不够高。一些沿线国家对外汇使用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人民币在官方认可、当地开户、跨境支付使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障碍。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重要作用,具有以下优势和好处:
一、是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提供更加丰富和便利的跨境清算支付服务,进一步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和建设自由贸易网络。资金接受国可直接使用他国本币购买本币发行国的产品乃至偿还融资债务,节省换汇成本,便利贸易投资。
二、是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升国内金融业对国际贸易投资和企业“走出去”等实体部门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
三、是便利“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投融资活动,探索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市场化和可持续的投融资和资金供给机制。通过使用本币开展对外投融资并形成合理回报,可调动当地储蓄资源和全球资金。同时,深化本币金融市场开放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将更加便利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资产或融资。
四、是进一步提升与沿线国家货币金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深化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等,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更多地使用本币有利于逐步增强对本币的信心,促进以本币计价的资本市场发展,同时减少对主要货币的依赖,丰富汇率风险管理手段。
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
按照需求驱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凝聚广泛共识,统筹管控风险,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积极调动政府和市场、沿线国家以及国际资本等资源,扩大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使用领域和规模。
一是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跨境贸易计价结算功能。坚持经常项目可兑换原则,鼓励和支持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中人民币用于跨境支付和清算,逐步提高人民币所占比重。继续发挥人民币清算行在营销客户、研发人民币产品、管理外汇风险、推广人民币境外使用的功能。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与效率,探索和支持沿线国家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各种方式参与CIPS,提高人民币跨境清算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推动涉外经济活动统计使用人民币计价,支持“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项目在合同、银行贷款发放、配套投融资等方面使用人民币计价。支持我国大宗商品进口以人民币计价,探索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我国在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一直由境外商品市场主导。要充分利用我国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优势,推动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提升我国优势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完善金融服务网络,推动项目所在国对中国的出口使用人民币结算,积累人民币资金用于支付中方施工建设等费用,实现双赢或多赢。
二是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投融资功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开发性金融在海外机构格局、市场化运作、财务可持续和注重长期投资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人民币开展项目合作,有效提升资金融通水平和质量。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成果清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鼓励商业银行探索适合沿线国家当地情况的投融资模式。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或商业机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其募集人民币资金并开展人民币贷款等业务。
三是进一步发挥人民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资产配置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有利于人民币使用的市场设施环境。支持国内金融机构以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当地并购、与当地机构合作等形式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点布局,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在“股票通”“债券通”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联通,有步骤地联通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便利投资者利用人民币进行投融资活动。推动人民币与相关国家货币直接交易,活跃人民币区域外汇市场,为企业提供对冲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四是进一步发挥离岸人民币市场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借助沿线区域性、国际性金融中心的专业集聚优势,支持其更好地发挥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投融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筹集资金,提供专业化的项目融资、会计、审计、信息、风险管理等各种服务,开发满足“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投融资和避险金融产品,带动更多市场资源参与投资这些金融产品。
五是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国际机构等的沟通,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机制,消除不利于扩大本币使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平等互利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等各国央行(货币当局)的货币合作,深化本币结算合作安排,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双边金融管理合作,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创造有利于本币使用的政策制度框架。强化在金融稳定和危机管理、反洗钱、反恐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控风险。
根据 人民网站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