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于12月1日正式成立,旨在为绿色联盟提供全方位支撑,打造“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领域的高端国际智库,搭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简称绿色联盟)联合主席、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兰博蒂尼表示,“一带一路”的倡议非常必要,为全球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在投资中我们必须关注绿色发展、考虑生物多样性。他关注到,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有很多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避免了摧毁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带一路”的核心。
兰博蒂尼说,国际社会非常欢迎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所作的承诺,也期待看到中国如何采取措施把承诺变成政策。世界自然基金会注意到,目前保护生态红线已经取得非常好的进展,“一带一路”项目绿灯系统也正在开发制定。他表示,“一带一路”绿色国家发展联盟是激动人心的,目前绿色联盟已经成为有效的平台。
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索尔海姆表示,“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的成立具有很大意义,研究院将推动各国进行最佳的环境实践对话,推动绿色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水电绿色项目实施。他也希望,通过研究院,可以推广中国在绿色发展中的实践。他说,中国具有丰富的环保经验:浙江等地探索出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体系,正对长江下游实施综合管理;北京、上海等地正朝着绿色发展努力;内蒙古等地也有一定的环保治理经验,中国可以把这些经验带到全球。
在本次会议上,绿色联盟还发布了联盟《“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报告(2020)》《“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基线研究报告以及“一带一路”与生物多样性、绿色能源、碳市场、绿色供应链等报告。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当天发布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报告(2020)》共选取了13个项目案例,这些案例中有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有东道国发起、中国企业承建的项目,也有中国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的项目。
报告指出,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投资贸易中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看看中国企业都是怎么干的吧!
【案例一】明明是去建码头的,居然还要孵化小海龟
加纳特马港新集装箱码头项目的施工区域是海龟在西非的主要产卵地之一。
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格外注意对海龟生存环境进行监测,加强对海龟的就地保护,专门建立了一座“海龟孕育中心”。
将小海龟放在海滩上,让其自行爬回大海。
中国建设者通过与加纳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作,聘请海龟孵化专家进行指导,并组建了专业海龟保护巡逻队。截至2019年6月,累计孵化并放生小海龟11114只,对保护海龟、维持生态平衡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案例二】为保护野生动物,铁路大桥“长”高了
提起肯尼亚,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秀丽的自然风光、成群的野生动物。这也是肯尼亚最引以为傲的“国家名片”。
内马铁路穿过内罗毕国家公园。中国企业在项目设计中就考虑如何最大程度降低环境影响,尤其是要保护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中企承建的肯尼亚内马铁路进行联调联试
为保证铁路建成后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动物如长颈鹿的自由通行,内马铁路一期采用了长达6.5公里的大桥全程穿越公园方案,最低桥墩7.5米,最高桥墩达到41.5米。
大桥还设置了声屏障,降低列车通过时的噪音,最大程度降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案例三】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又着力保护当地鱼类
对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当地人来说,这里的夏天又长又热,但是由于电力短缺,人们却不得不忍受着常常间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停电一小时的情况。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的建设,增加了清洁能源供给,有助于缓解巴基斯坦电力供需矛盾。
卡洛特水电站项目准备进行大江截流作业。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企业组织专家开展关键栖息地评估,为保护当地的鱼类,在施工区树立禁渔标识,在溢洪道设置有生态流量泄放孔和闸门,用于机组停运期间泄放生态流量。
【案例四】供给安全卫生饮用水,也要促进污染治理
孟加拉国水网密布,但由于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为居民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孟加拉国帕德玛水厂项目将有助于改善首都达卡地区水质、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施工过程中,中国建设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污染问题,将生产用水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废水向附近自然水体的排放。
此外,今年10月,中电国际、中国电力和亚投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等正式签署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项目融资协议。该项目9月实现首批风机并网发电,标志着中亚地区装机容量最大风电项目开始输出绿色能源,为哈萨克斯坦能源体系“去碳化”发挥重要作用。
“从生态治理、节能环保到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中国积极参与绿色投资和绿色金融,起到表率作用。”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全球变化国际虚拟研究所负责人马科斯·弗雷塔斯说。
中国与欧盟等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合作,中欧、中英、中法高级别财金对话等多边和双边平台,为推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力量。“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释放出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鲜明信号。”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席巴特拉伊说。
去年4月,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牵头起草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签署仪式举行。截至今年9月,已有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签署机构和12家支持机构参与其中。“绿色金融支持的复苏将有助于金融稳定和国际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绿色复苏能确保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运行的质量,并有助于推动国际务实合作,维护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
从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再到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合作,“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助力多国共同实现全球生态议程,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巴特拉伊说。
根据 中国日报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