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合肥海关统计,2021年一季度,安徽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67.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43.1%。其中,出口262亿元,增长39.1%;进口105.5亿元,增长54.2%。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出口、进口值分别占同期我省相应总值的25.1%、31.5%和16.7%。3月份,安徽省对沿线国家进出口135.1亿元,进出口总值创新高。
一季度,安徽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对沿线国家进出口285.3亿元,增长39%,占同期我省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的77.6%,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近八成。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61.4亿元,增长53.1%。同期,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2.3亿元,增长39.5%;以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方式出口1亿元,增长65.4%。
一季度,安徽省民营企业对沿线国家进出口200.9亿元,增长43.9%,占54.7%;国有企业进出口90.7亿元,增长44.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5.8亿元,增长39.4%。从国家来看,印度、越南和马来西亚为前3大贸易伙伴。从产品来看,机电产品出口超六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超1倍。
一季度,全国对沿线国家进出口2.5万亿元,增长21.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9.5%。
不仅如此,合肥中欧班列再扩“朋友圈”。
比利时当地时间5月17日00:45,嘹亮的汽笛声在安特卫普铁路场站响起,一列满载88个集装箱的列车从这里出发,通过阿拉山口边境口岸入境。历时约15天后,将到达合肥北站物流基地。
“本次发运的货物是巴斯夫公司的硅藻土、催化剂、改性聚酯和油品添加剂。”合肥国际陆港相关人士介绍,本趟班列的开行创造了三个“新”:开通了安特卫普“新站点”,开辟了安特卫普-阿拉山口-合肥北“新线路”,还连接了比利时这个“新国家”。
相关人士表示,这条线路的成功开通是合肥中欧班列在欧洲腹地的又一次延伸,为拓宽欧洲市场、丰富贸易通道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支撑,同时加强了中国与比利时及北欧各国之间的经贸文化往来。
合肥中欧班列自2014年开行以来,不断丰富线路、提质增效。目前,合肥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41条线路,通达13个国家,点对点直达40个国际城市。去年,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一季度,合肥中欧班列开行108列,同比增长了33.3%。而就在5月8日-14日,定制班列实现5连发,载着江淮、奇瑞、美的等“安徽制造”产品的“专列”行驶在新亚欧大陆线上,更是跑出了“合肥速度”。
如今,作为安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合肥中欧班列已成为安徽加速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接下来,安徽省将着力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联通芜湖、蚌埠等地,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增强境内外货物集散能力。
“十四五”期间,安徽省还将构建多维立体、畅通高效的对外开放大通道,打造“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多通道融合的战略支点。同时,拓展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建设辐射中西部、通达东南沿海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络。
另外,拓展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整合长江与淮河岸线资源,完善陆港衔接体系,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开辟沿海及东亚、东南亚海上航线。拓展连接空中丝绸之路,加密开通“一带一路”沿线航班,构建覆盖世界重要城市的航空体系。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除了要优化提升开放平台,安徽还需要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外贸创新发展,密切人文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强化开放安全保障。
其中,在产能合作方面,安徽省将引导建材、汽车、家电、工程机械、农业、有色、资源能源等行业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快构建集设计研发、加工制造、营销推广、物流集散、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跨境产业链体系。
同时,还将加快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引导有实力的路桥、房建、水电等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装备、技术、品牌、服务、标准走出去。
为了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十四五”期间,合肥将全力拓展对外合作领域,构建“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的政策和服务体系,争取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并鼓励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外贸创新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贸产业集群
为了加快外贸创新,未来几年,安徽将支持跨境电商平台和海外仓建设,发展跨境物流,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一方面,加快合肥、芜湖、安庆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蚌埠、宣城等有条件的市,争创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和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另外,深化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合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蚌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外向型大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贸产业集群。
而从合肥市来说,“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动合肥综保区、经开区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提质扩面,加快合肥航空港、水运港、内陆港等口岸或港口开放步伐,积极申建粮食、木材等进境指定监管场地。
作为安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合肥中欧班列自2014年开行以来,不断丰富线路、提质增效,已形成了合肥至汉堡、合肥至赫尔辛基、合肥至蒂尔堡、合肥至罗兹、合肥至诺伊斯、合肥至沃罗腾斯克、合肥至基辅、合肥至塔什干、合肥至阿拉木图等40个目的站点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网络枢纽,综合运营能力稳居全国中欧班列前列。
据悉,安特卫普位于比利时西北部斯海尔德河畔,是比利时重要工业城市,坐拥比利时最大港口、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安特卫普港”。同时,它也是欧洲第二大铁路枢纽,具备发达的铁路交通网络,是欧洲重要的物流中心。该线路的成功开通是合肥中欧班列在欧洲腹地的又一次延伸,为拓宽欧洲市场、丰富贸易通道提供了便利的物流支撑,同时加强了中国与比利时及北欧各国之间的经贸文化往来,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平台支撑。
此外,合肥再拓其他领域,“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揭牌成立,
“十三五”以来,合肥市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合作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化、培养本土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引进来”国外科技资源的同时,合肥市也“走出去”不少科技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但大多还是单打独斗,合作过程中时常出现磕磕碰碰,迫切需要从政府层面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助推企业更加便捷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市科技局、商务局具体指导下,近日,合肥市“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在合肥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揭牌成立。联盟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合肥分院牵头发起,有包括9家上市企业、28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95家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43家企业加盟。该联盟作为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非营利性合作组织,将依托中科院10家海外科教合作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等海外平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中科院国际项目合作为纽带,以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精准医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汇聚创新资源,为相关科技企业提供对外交流合作窗口,以期进一步提升与海外市场对接能力。
该联盟将依托中科院十大海外科教合作中心与“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等海外平台资源,以中科院国际项目合作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各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市科技局及市“四送一服”第十二工作组联合中科绿研院合肥分院等单位累计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77项,征集科技成果754项,筛选出高校院所最新的应用型科技成果300项录入科技成果资源库,并向全市开放。其中,对接会上现场签约项目6项;推荐获得安徽省2021年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资源库更好地服务广大企业,在中科绿研院合肥分院的支持下,专门开发了中科云数字科创服务系统,提供实时的找成果、找专家、匹配需求的对接服务。
近年来,合肥市按照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领导小组要求,想方设法为企业送创新项目,认真组织开展工作。坚持把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
突出“研发圈”,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瞄准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基础前沿领域,建设布局大科学装置,形成国家重大创新设施集群,加快自主创新由“跟跑并跑”向“超越领跑”转变。
搭建“转化圈”,探索建设新型研究院,依托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公共安全院、中科绿研院合肥分院、武大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打造“生态圈”,健全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成安徽创新馆,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大市场,加速形成“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
市科技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科技成果资源库和线上对接平台的作用,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融资需求的对接工作,促成更多的“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坚决把“四送一服”集中月活动推深做实,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