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精神,就是交融与合作的精神。我们今天就是要发扬这种精神,为重振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力量。”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曾在文博会“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上,郑重承诺,在新形势下,与世界各国互学互鉴,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向前发展。
敦煌文化形成之初就具有世界性,为什么这么说呢?赵声良解释,首先敦煌艺术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产物。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方与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印度及中亚诸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文化由印度经中亚而传入了中国,敦煌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较早时期就接受了佛教。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经过一千多年持续不断的营建,现存洞窟735个,其中有璧画和彩塑的有492个。莫高窟的藏经洞保存了古代文献5万多件,包含了宗教、历史文化等极其丰富的内容。由敦煌石窟与文献形成的广博内容,反映了一千多年间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历史。
同样,敦煌文化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产物,多元文化特性使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赵声良介绍,丝绸之路的交流不仅给中国带来了佛教文化(印度文化),也带来了粟特文化、波斯文化乃至希腊文化。
同时,敦煌艺术还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包容性。古代敦煌又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和交流之地,敦煌壁画中也可看到各国、各民族人物形象。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各国各民族和平交流、共同进步的历程。总之,敦煌文化艺术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结出的硕果。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对此,赵声良深有感触,他认为,敦煌学一产生就具有国际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今天,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有学者在进行敦煌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散存于各国的文献和艺术品也相继被整理出版。敦煌学已成为中外学者相互交流的重要内容。
说起对敦煌文化的展望,赵声良侃侃而谈:新中国成立后, 敦煌研究院就开始陆续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把敦煌艺术传播到世界。敦煌石窟是人类文化遗产,我们将与世界上更多的学术机构和团体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敦煌石窟以及各地的文化遗产。
赵声良介绍,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把目光投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先后派遣学术考察小组到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柬埔寨等国进行学术考察,与当地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或学术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将文物研究和保护科技的成果应用到相关国家和机构,推动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
不负众望,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紧密围绕我国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的重大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不仅解决了多项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重大工程难题,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标识,是国家象征、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物质载体。古代壁画与土遗址是占比最大的文物类型,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最能全面体现文物价值的形象资料。
77年来,身处沙漠戈壁间的敦煌研究院,已发展成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是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科研基地。
几代人薪火传承 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记者13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在老一辈文物保护专家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创新团队,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理论、加固材料、技术与装备研究,形成了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行业。
团队依托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注重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长期保持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强强联合,面向国家需求开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技术支撑与服务,实现从“需求—科研—开发—市场”“产”“学”“研”“用”格局,解决了多项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重大工程难题。
近年来,该团队先后有200人次在国外著名文物保护机构、高等院校研修和学习,并成功引进美国盖蒂保护所、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4名著名文物保护学者为团队特聘研究员。通过与美国盖蒂保护所、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合作开展了五期壁画保护研究生班,培养了22名壁画保护高级人才,并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合作,为日本培养多名壁画修复人才。
据介绍,通过和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以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出了适合于团队稳定发展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名,为我国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设计与施工高级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瞄准国际前沿难题 研究成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
近年来,该团队紧密围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需求,瞄准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研究国际前沿,解决了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保护、原位无损分析体系构建和预防性保护等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诸多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介绍,该团队研究成果不仅成功应用于23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抢救了大量濒危古遗址,引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还向阿富汗、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团队形成了我国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的基础理论,发明了系列保护加固材料,研发了成套保护专用技术和装备,实现了保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行业,引领国际土遗址保护的发展方向。
据统计,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16省(区)23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完成国家投资累计达22.16亿元。其中,“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布达拉宫、萨迦寺、罗布林卡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和“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被业界誉为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的典范。
敦煌研究院称,未来将瞄准国际热点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大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培养顶尖人才,建设引领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国际发展方向的高水平研发平台,积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丝绸之路大视野下开展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敦煌研究院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多次开展中亚考察项目,拓展与中亚国家的学术交流,并向沿线国家推广应用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成套技术。”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苏伯民表示,除了开展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古代城堡遗址研究和保护项目前期调查,为阿富汗巴米扬省培养石窟保护、历史遗迹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之外,敦煌研究院还与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英国国家博物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威尼斯大学等签署合作备忘录,合作涉及遗产保护和研究项目、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
据介绍,2017年,敦煌研究院与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历史文化遗迹保护调查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内容,双方将在签署备忘录后的5年,选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重要文化遗产,在考古调查与发掘、科学保护、数字化与展陈等方面进行合作,开展文化遗产领域学术交流和青年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共同推进两国文化遗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7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人才团队从当初的青黄不接到现在分工越来越细,保护研究领域更加深入,文物保护技术亦日渐成熟,已达国内先进和国际标准。”苏伯民说,“今年我们计划继续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前往相关国家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发掘遗址文化价值,做好传承保护工作,同时揭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方面的深层次联系,从文化角度加深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密切联系。”他强调,“一带一路”给敦煌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而敦煌文化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