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59|回复: 0

人工智能为“一带一路”搭建语言服务新平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8 09: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工智能为“一带一路”搭建语言服务新平台

人工智能为“一带一路”搭建语言服务新平台


“一带一路,语言先行;语言不通,一切皆空”,语言相通是“一带一路”所有愿景和规划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也是最高层面的联通。它离不开人的沟通,离不开语言的互通。只有语言相通才会谈及政治互信、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等等。

近千种语言方言

古丝绸之路曾为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范本,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又使伟大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亚欧非三大洲、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文化丰富多彩,语言千差万别。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辉告诉记者,据他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达53种之多,涉及9大语系,如果再加上少数民族语言,总体数量将“数以千计”。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加快、程度的加深、内容的加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越来越多,多语种人才需求也越大。目前中国仍缺乏一支强大的语言人才队伍,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非通用语言人才队伍,“语言+X”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极度匮乏。据统计,针对沿线国家53种官方语言,中国高校尚未开设专业的有18种;有20种只在全国一所高校开设,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师资都难以保障。其中土耳其语、波斯语等语种在校就读的学生不足100人,而且很多非通用语种的招生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语言不通是目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亟待解决的短板之一。

语言与经济、文化

据商务部“走出去”公告服务平台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080份,新签合同额514.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307.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6.5%,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2.3万。当前,中国经济在海内外的发展市场化程度逐年增高,语言服务行业也应紧跟形势,紧跟时代,努力服务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壮大。

语言相通不仅作用于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同时也关系着项目的经济指标。项目信息、商务谈判、经贸合同、工程管理等无不需要大批外语人才,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效率直接影响项目背后的经济价值。如果一个国际项目合同因为语言不通问题导致延误,损失可达千万甚至亿元。

“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语言背后反映的是一国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语言沟通更深层的是跨文化交际。企业要想走出去、做投资,语言是“钥匙”,由此才能打开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大门”,最终融入当地社会。

很多走出去的企业表示,因不懂语言、不懂当地文化背景,丢失不少合作项目和发展机会。同时他们也发现,要做生意,先交朋友。在很多时候,用当地人习惯的民族母语与之沟通交流,往往更容易融入对方的朋友圈,事半功倍。但仅仅掌握通用语言,如英语,是不够的,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中国不仅需要精通外语的语言人才,更需要“语言+X”型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X包括外语能力、汉语水平、专业技能、商业知识、文化底蕴、沟通能力等。

在零点有数集团高级副总裁冯晞看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应该是文化现象。中国企业不缺产品不缺技术,但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肋。此前,零点有数在项目报告《海外中国企业声誉报告2014》就曾指出,“走出去”指硬实力,是资金资源的实力体现;“走进去”指软实力,是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成功体现;“走上去”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完美结合,得到对象国政府、社会、企业和人民的喜欢、信任和尊重,是国际化企业追求的至高境界。

多种方式促进语言相通

回首一千多年前,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与当时中国的语言发展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历史上,隋朝(581-618年)专门设置了四方馆,接待各国商使。唐朝(618-907年)都城长安是当时一百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其中外国人就有1/10左右,在朝廷和地方为官的外国人也有三千多人。唐朝诗人岑参对当年中外交往的盛况曾做诗“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明朝(1368-1644年)明成祖曾创设四夷馆,用来培养外交翻译人才,学生享受很高的待遇。  

鉴于目前中国外语人才主要依靠高校,建立学科专业等方式培养。不少高校与外国高校展开交流合作,定期互派交换生,系统培养“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语种的外语人才。例如,中国外语人才的摇篮—北京外国语大学计划到2020年将开设语种扩充超过100种,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

目前,北外开设语言专业种类已达70种。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企业,为满足自身短期急需,可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定向或委托培养专业人才,或开展快速、有效的员工强化培训。

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王辉认为,沿线国家语言的互联互通是双向的。沿线各国在加强对他国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本国语言在他国的传播。如,中国的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广泛建立。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51国建立134所孔子学院和127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哈萨克斯坦也在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等3所高校开设了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哈萨克语、哈萨克文化、历史和国情知识在中国高校的推广和传播。

推动“一带一路”语言的互联互通单靠人工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新技术的发展,大大缩小了人们沟通的误差和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障碍。当下人们沟通交际的软件也多伴随着语言技术产品,智能手机、网页、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等上面都有即时翻译的功能和服务,这些服务大都免费,科技的进步也为语言互通降低了成本。

作为中国语音技术行业的佼佼者,中国科大讯飞最近研制出一款新型翻译机“晓译”,目前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中英口语的即时互译,未来还将不断加入更多的语种。操作“晓译”类似于打电话,按一个键说中文,它就能说出英文或者其他的语言。在未来,人工与机器的结合将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实现更多的语言互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语言互通是实现高质量共建的关键,其中,语言智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是加强语言沟通交流、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据统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使用的民族语言有2400多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语言种类繁多,部分语种微小,专业语言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在此背景下,以机器翻译为代表的语言智能技术架起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之桥。语言智能是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兴前沿交叉领域,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语言智能运用信息技术模拟人类智能,分析处理人类语言,为语言交流发展提供新方法、新途径,为人类跨越语言障碍、发挥语言力量、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增添新动力、新活力。当前,包括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智能问答、智能写作、语言评测等在内的语言智能典型应用,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语言认知。据了解,科大讯飞翻译机可翻译语种已经覆盖5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百度翻译支持全球200多种语言互译,覆盖4万多个翻译方向。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交流,已经融入21世纪人类生活,逐渐成为人们身边的日常语言现象。

语言智能的发展和应用,符合当今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趋势,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愿望和共同利益。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语言智能作为促进“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绘好“工笔画”的重要一笔。

语言智能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效满足“一带一路”建设中各行业的具体需求,又要综合考量相关国家国情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主动适应相关国家各具特色的应用环境。在书面语言交流层面,需研发能够按照相关文本体例和语言规范要求,起草或写作有关文件、合同等文字材料的语言智能系统。在口语沟通层面,需研发语言智能问答产品,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民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回答和讲解,如提供相关历史故事、文化作品、风俗习惯、语言学习、音乐戏剧、天气预报等方面的语音互动服务。在语言交流共性技术层面,需加快语音识别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如面向不同语言的语音输入法、语音听写、语音转写等,同时要提高语种覆盖率。另外,也要运用语言智能技术助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促进汉语与相关国家语言的交流互鉴,从人文层面增强有关各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能力。

语言智能发展和应用是一项长期任务,既是时代需要,也是时代课题。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互鉴增长繁荣、发展进步经验,以语言智能发展为重要战略抓手,推动形成相关国家人民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合作气氛、催生新的合作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为开展相关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具体来说:

一是发展语言智能,加强“一带一路”中文人才培养。国际中文教育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同向同行,是推动语言智能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平台。智能汉语教学是语言智能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之一。它以汉语教学大数据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有效辅助线上中文教学,提供数字化汉语资源建设、汉语微学习、智能备课、口语交互练习、阅读分级和读物推荐,作文、翻译批改和语言测评等多种服务,已经成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以智能汉语教学为代表的语言智能应用,符合“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实际需求和共同愿望,能够有效提升相关国家中文人才培养水平。

二是用好语言智能,搭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平台。没有语言交流就没有民心相通,没有“一带一路”全方位互联互通。语言智能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耦合度越强,其促进语言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就越强。在有效解决因语言障碍造成的人员沟通交往成本增加、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等问题方面,语言智能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应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结合各国语言实际,用语言智能为各种要素发挥聚集效应搭建语言支撑服务平台。同时,要积极推动联合国框架内的语言智能合作,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共同开发、协同应用更多更好的现代化语言智能产品和服务,推动形成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模式,构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交流保障体系,共同建设贯通世界语言百花园的公共信息走廊,共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三是创新语言智能,推进“一带一路”语言融合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需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语言智能创新、提升语言智能对相关领域的支撑服务能力。要处理好语言智能技术与语言的关系,处理好语言智能技术与人的关系,不断创新语言智能的发展应用模式,凝聚语言共识,实现语言融通,促进民心相通,切实推进“一带一路”语言融合发展,努力开创“一带一路”新型语言交流合作模式。同时,要在语言智能理论研究和实践突破的基础上,探索开发智能客服、自动回复机器人等语言智能产品,加强交互式语言智能产品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不断推进语言智能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根据 一带一路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0 14: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