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南昌6月8日电(记者甘泉 李美娟)“毫无疑问,中国的中医药面临不小的危机。”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李豫伟说,他主张,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信服中医,需要用实证科学去验证中医古方的有效性。
6月7日至9日在南昌举行的太湖文化论坛中医药文化发展(南昌)高级别会议上,2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国医大师等共同“会诊”中国中医药“走出去”之困。
李豫伟告诉记者,美国所从事的骨关节病药物研制便借助于中国的古药方。“不同于西药只强调单一分子的强药效,利用中药古方制作的药物能够同时作用多个靶点,抗炎症并且增免疫。”
“世界的医学科技知识已经非常先进,中国的中医药研究要借助世界科学知识的进步,并用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语言或方式告诉他们。”李豫伟说。
专家认为,中医药“走出去”步履维艰,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沟通的困难。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医药和西方文化并不是很快就能相通、共融的。所以,中医药“走出去”首先应是中医药文化先行。医学是文化的产物,形象地讲,西医是工笔画,中医是山水画。西医的特点是单靶点治疗,如CT、核磁等。而中医是整体观治疗,多靶点治疗,强调系统论,综合协调。
专家表示,西方医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一些缺陷也日益暴露,而中医的治病理念及模式也日益被认同。
机遇面前中医药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专家认为,还面临着人才培养、正本清源等方面的挑战。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9月公布的最近一次中医现状调查显示:中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约3人,中医医疗机构在所有被调查医疗机构占比仅为8%。而另一份资料显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末,中国人口从4亿多增加到13亿,但中医却从50万人锐减至不足30万人。
国家第三批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谢新才说:“我们本科班47名学中医的同学中,还在从事纯中医的也许只有零头。”
“老年中医在消亡,中年中医在彷徨,青年中医要转行。”国医大师郭子光不无担忧地说:“目前中医学院的学生培养始终没有脱离西方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记不住经典条文,甚至不能够用中医的术语对病人进行描述。如何突破目前中医药师承培养的困境,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
中医药所面临的这些挑战已经进入主管部门视野。今年5月底,中国发布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科技继承与创新,并提出,到2015年,力争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