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香港8月22日电(记者赵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赵启正22日在此间表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部分原因在于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实践表明,公共外交开展得好的企业,“走出去”就较为顺利,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反之,企业遭受挫折和失败的可能性就越高。
赵启正是在由香港中国商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上阐述这一观点的。当天,他分别于年会主论坛“全球经济转型与中国海外投资新模式”、平行专题论坛“发挥港澳台侨海外华人作用,促进中国海外投资”发表主旨演讲,详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关系。
赵启正认为,企业海外投资所承担的公共外交责任具体包括三方面:与当地政府、议会、民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建立良好关系,规避政治风险,改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通过推行属地化经营,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促进共同发展,赢得当地民众的尊敬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形象;融入当地社会,跨越文化障碍,减少文化理念冲突,实现良好经营。
他说,全国政协外事委曾在中国的5个重要城市,对几十家企业进行调研,研究“走出去”的成败原因。调研发现,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制度差异,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甚至遭受冷遇。这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的热烈欢迎,得到许多优惠政策,完全不同。而“走出去”失败的企业,大多缺少在境外承担社会责任、与经济合作对象以外的社会各方面(如议会、工会、媒体、社区)沟通的习惯,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
“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变成跨国企业了,就要有跨国的本领。”这位曾在去年4月发行新书《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资深涉外专家解释说,所谓“跨国本领”指要懂得对方的税法,懂得对方的一般法律,更要善于和外国社会打交道。“企业家走出去为了本企业要说服对方的公众,这也叫公共外交。”
赵启正补充说,由于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阶段过渡,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抓住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部分缓解国内资源不足、市场饱和等矛盾;另一方面也将促进东道主国家的经济发展,给对方带来巨大利益。
“发展到今天,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并购和投资,不止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与形象,越来越多地与国家的利益和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他说,但是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的经济总量以及中国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相比,规模还太小。统计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仅为1.5%,可见未来潜力巨大。(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