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福建泉州9月20日电题:闽南渔民“耕海”钓鱼岛
新华社记者刘旸 沈汝发 邰晓安
9月20日,福建泉州市惠安大岞渔港、石狮市祥芝渔港又有一批渔民在码头卸载鱼货,重新驶往东海捕鱼,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钓鱼岛附近海域。
18日在惠安大岞渔港记者看到的刚刚从钓鱼岛海域作业归来的渔船“闽惠渔02098”还在码头卸载鱼货,但19日上午记者再次见到这艘渔船时,船员们正在做出发前最后的准备,下午该船再次出海,目的地依然指向钓鱼岛海域。
船东张东明介绍说,他的船是500多吨级,造价1000多万,去年刚刚下水,适合在深海捕鱼。每次渔船回来靠岸,一边忙着卸载交易鱼货,一边检查机械、排除故障,一边抓紧补给。船员们稍事休息后便再次出海。钓鱼岛海域是他们经常去的渔区。
张东明说:“一旦有什么事情,我们就向国家海洋局报告。这艘船的通讯设备很先进,没有问题。”
记者在渔船前端的冷藏室看到船员们已经准备了芹菜、青瓜、白菜等四大筐蔬菜,在渔船后端的冰箱里有冷冻的鱼丸、生猪肉等食物。船上淡水储藏了100吨,柴油储备了60多吨。船上所有的动力、电力、制冰等动力来源都是柴油。
渔船出海前,船东用卡车运来了几个装有制冷剂的钢罐,每个都有三、四百斤重。船员用绳子吊上了船。厨房在机械舱的尾部,只有三、四平方米大小,电灶、煤气灶都有。在机械舱下面是动力舱和储鱼舱,上面是船员们的宿舍。船员们休息的空间很狭窄,一个2平方米大小的房间还有上下床,可以容纳两个人。
船员们夜里亮灯诱鱼、收网入仓;白天休息,闲暇时候偶尔打牌消磨时间。鱼汛好的时候,船员们就不能如此悠哉了。晚上甲板上的几十盏灯全部亮起来,还有30多盏3000多瓦的灯会放到水下十几米深的地方,用来吸引鱼群。探鱼设备会告诉渔民们哪里有鱼。
水手们说,钓鱼岛附近海域的鱼情近来很好,8月至11月正是捕鱼的黄金时节。他们希望多去几次,多些收成回来卖个好价钱。渔民曾华生说,有时候用拖网一次就可以捕到几百担(一担相当于100斤)的鱼。上一趟从钓鱼岛回来,他们打的鱼按市价可以卖到70多万元。
“那边的鱼产量很高,这次花了8天的时间,打了三千多担。今年的渔市行情不如去年,要是像去年的话,最起码要卖一百万元喽!”曾华生说。
19日,记者在石狮市祥芝渔港码头看到了正在卸载鱼货的船只。渔民们穿着防水工作服,将冷藏在碎冰里的鱼货整理到塑料箱里,用吊钩将整箱的鱼提到岸上的卡车里。渔船回来装卸的时候,鱼货常有两、三千盆之多。渔民李光全说:“运气好的话,两三天就可以赚个十几万呢!”
曾华生告诉记者,这次他们最接近钓鱼岛时的距离大概只有20多海里,那边打鱼的中国渔船很多,大多来自浙江和福建,鱼汛好的时候还有江苏来的船只。他们有看到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船只和日本的直升机。
曾华生说:“我们没有靠到钓鱼岛的岸线去。打鱼不能靠岛太近,那边海域暗礁比较多,容易把网刮破掉。现在还有海监渔政的船在保护我们,不会有事啦!”
渔民们说,虽然日本挑起了钓鱼岛争端,但他们仍然愿意像往年一样到钓鱼岛附近海域捕鱼。“我不怕他们。钓鱼岛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们船开过去有什么好怕的!”曾华生说。
渔民们说,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福建有很多渔民祖祖辈辈都在那里捕鱼。然而近年来,日本船只对渔民捕鱼开始驱赶,增加了渔民出海的人身和财产风险。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员许健全认为,发展远洋捕捞渔业是缓解近海渔业资源压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泉州市降低内、近海捕捞强度,积极拓展外海、远洋渔业,捕捞作业区域北至钓鱼岛海域、南至中沙、东沙和南沙海域。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泉州一共有5300多艘海洋捕捞渔船,其中44.11千瓦以上的中型渔船有1700多艘,这其中有1200多艘钢质大马力渔船,每次远洋捕捞都是编队前往。
从2010年开始,泉州市每年更新100艘渔船,建立了安全隐患排查机制,要求渔船消防、救助设施等配备齐全,没有故障才能出海。
福建省已建立了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辅助系统,通过该系统,福建每一艘出海的渔船行踪都在电脑监控范围之内,渔船一旦出现险情,就可以向指挥中心报警,渔业部门可以立即调度附近的渔船进行救助。
福建沿海地区早在8月已经开海,远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一些闽籍渔船已“载鱼而归”,靠岸稍事休息后会再次整装起航,赴钓鱼岛海域捕鱼。(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