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2|回复: 0

日媒:救灾防灾合作能否为中日关系带来转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2 00: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新网8月12日电 人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捐款约500万美元,是除沙特外最多的。日本政府还无偿援助汶川灾区建设8个“利民工程”项目。日本新华侨报12日文章表示,救灾、灾后重建、防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震救灾、重建乃至防灾方面的合作,都能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带来转机。


  文章摘编如下:

  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日本民众对地震之痛感同身受,小学生、公司职员、家庭主妇纷纷上街募捐,很多便利店长期设置“四川大地震捐款箱”。日本还向中国派出国际救援队和医疗队。一张“日本救援队向遇难者默哀”的照片曾感动无数中国人。

  人们也记得,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核泄漏事故。中国政府和民间各层次、各领域都展开了立体的救援、捐助、祈福活动。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电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表示中方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几天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则致电日本天皇明仁,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就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表示诚挚慰问。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日本,深入灾区参加救援。

  3月13日和3月15日,官媒分别以“面对天灾,中日有难同当”和“危难时刻,人类需要互相温暖”为题发表评论,指出“为异国他乡的人们祈福,就是为自己祈福;帮助受灾的人们重新站起来,也是在帮助自己”。中国对日本的无私援助,在结果上成为一种发自内心、充满善意的公共外交活动,很大程度上融化了两国民众感情中的坚冰。

  1923年9月1日,日本东京、横滨等地发生7.9级大地震,失踪和死亡者超过14万人。此时的中日关系并不好。1915年,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签署;1919年,反日色彩强烈的“五四运动”爆发。就在1923年,中国驻日代理公使向日本外相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日本拒绝。中国各地相继示威,要求收回旅顺和大连。五四运动时期的“抵制日货”演变为“经济绝交”,即“与日人断绝一切社交之意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中国各界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开展对日援助。中国各地民众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当然,仇恨与怜悯、外交与天灾并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楚的。中国人整体的善举的背后,是当时主流舆论的影响。

  9月5日《申报》指出:“人有厄我者,我奋力以自救;人有被厄者,我奋力以救人。”9月5日的《民国日报》则指出:“在这种人类的惨境中,若还记着前嫌,不愿援手,便是中国民族的大耻”,“外交的争执和天灾的救济是绝不相涉的两事”。中国人的善举对日本舆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9月9日的《大阪朝日新闻》称中国人民的亲善态度是日俄战争以来从未有的现象,“为中日关系的改善迎来一转机”。

  救灾、灾后重建、防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震救灾、重建乃至防灾方面的合作,都能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带来转机。此次鲁甸地震,即便没有接受日方直接的救援和援助,但日方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软化了僵硬的中日关系。(蒋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8 2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