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张斐斐
如果你的航班在迪拜或多哈转机,就会发现,无论何时到达都会遇到大量中国面孔。工人模样的成群地蜷缩在座椅上甚至地面上休息,而商贾模样的则拿着智能手机不停地查阅信息,他们通常在中东逗留几个小时,之后就散落在你可能从未听过名称的非洲角落。
作为进入非洲大陆的迟到者,中国企业近年来的扩张步伐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瞩目。猜测和不安、中立的务实主义、酸涩甚至恶意的质疑或理性的反思,各种论调不一而足。
增长
据中国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流入非洲的直接投资(FDI)存量已经达130.42亿美元,其中2010年1年FDI为21.1亿美元,已经从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投资下降当中反弹。
而如果追踪这个投资的流向就会发现,南非成为中国FDI存量最大的国家,占到截至2010年总量的31.8%,其余主要的FDI流入国为尼日利亚(9.3%),赞比亚(7.2%),阿尔及利亚(7.1%),刚果(金)(4.8%)以及苏丹(4.7%)。
从苏丹到安哥拉再到尼日利亚,大型的石油资源项目依然是支撑中非投资的脊梁,每一笔大合同的签订都可以将两国的贸投关系推上一个新台阶。
自1995年中石油进入苏丹以来,目前拥有苏丹石油业约40%的权益。苏丹石油产量中60%用于出口中国,是中国第六大石油进口国。中石化则是安哥拉石油市场的主要游戏者,其与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Sonan-gol组建了合资公司,其中中石化占股75%,这家合资公司再与英国石油公司(BP)共同开发安哥拉西北海岸18号地块。中国在尼日利亚的起步较晚,2002年开始才获得生产权益,虽然与西方石油公司有距离,但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
此外,和中国十年前一样,非洲正在进行的土木工程为其快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支撑。非洲发展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非洲每年需要约930亿美元来应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财政短缺。
据《苏丹论坛报》的报道,中国泛华集团在10月底击败了来自韩国的国有建筑公司LH,赢得了南苏丹共和国新首都拉姆塞尔(Ramciel)的高达数百万美元的规划设计合同。这仅是中国建筑[0.00% 资金 研报]施工企业在非洲成功的最新案例之一。
基建是中国大型企业进入非洲的发迹之始,中国企业素有快速完成工程的国际声誉,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银行系统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支持,包括了铁路、公路、水利以及信息通讯等方面。据统计,目前非洲大陆有超过35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基建优惠贷款的联系。2010年至2012年,中国计划向非洲提供的优惠性质贷款超过100亿美元。
目前,主要提供非洲大型投资项目贷款的中国金融机构有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专项推动对非投资的中非发展基金正式成立,一期资金10亿美元,全部由国开行出资,“带动了近50多个亿的投资项目”。2009年底,中非发展基金二期20亿美元已开始募资。
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业务局国际业务四处处长范俊表示,他在这两到三年注意到了中国企业利用贷款投资非洲的实质性变化。一是从承包转向投资,第二个是从融资转向投资。国开行从2005年对非洲贷款到现在,所有项目都处于正常轨道,保持“零不良贷款”。但他也承认,受通胀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影响,可能个别贷款没有达到当初预期,但至少能按时还回本息。“尤其很多在前期运作做了很多工作的项目,后续对非项目建设的调整会越来越成熟。中国对非投资两年后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范俊说。
困扰
在中非经贸关系快速增长的同时,纷繁的国际舆论环境也对中国企业进军非洲的投资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当中,主持人带领几个被解雇了的非洲工人硬闯中国一个煤商的工厂,像是民生新闻当中的维权现场。这是一个近乎荒诞的镜头,对非洲进行了长期殖民统治的欧洲贵族反而假借道德高地指责中国人惟利是图。“虽然中国近年来对非洲的贸易与投资量增长迅速,但依然在非洲资本投资的游戏中扮演小角色,在非洲整体的FDI存量中份额小于5%。”中印研究所研究员王海燕表示。
据统计,中国对非洲石油生产的投资仅相当于西方跨国公司的8%,占非洲石油投资总体的3%。在非洲的石油出口中,中国仅获9%,而欧洲和美国各获得33%。在中非贸易中,被视为“掠夺者”的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占到62%,矿石和金属只占17%,而2008年美国进口的非洲产品中88%是石油和天然气,剩下的大部分也是矿产资源。
不过这依旧反映了一些非洲国家面对中国资本[0.00%]大量进入时的复杂情绪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困局,更要命的是,当中国国有企业因进入石油、矿产等战略领域而深陷“新殖民论”的西方舆论漩涡时,民营资本海外扩张过程中的无序也开始显现,并且对中国投资的整体形象造成破坏。
范俊承认,原来是有个别的一些中小企业在非洲国家简单地开采、砍伐。而2010年10月,赞比亚某中资煤矿发生中方管理人员枪击示威工人的事件也再次反映了部分民营企业国际管理严重缺乏的事实。
而印度同期在非洲市场上的快速成长也再次引发了中印在非洲市场之争的议题。一名烟台医药公司负责安哥拉市场的销售经理对记者表示,其竞争对手主要就是印度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