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江苏网
苏州是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和首选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在苏州工作、生活的情况怎么样?昨天(4月33)日下午,苏州市侨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门听意见”,邀请在苏的14位侨界代表与市政府相关涉侨部门面对面交流,畅谈在苏创新创业的体会。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周向群到会讲话。
侨界代表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其中有不少是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在座谈中,大家充分肯定了苏州为侨服务工作。同时,结合自身在国内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子女教育、身份证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与困难,道心声,提建议。
子女多数在国外读书 希望:建海归子女学校
“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回国读书,很难适应中国式教育,进普通学校难融入,进国际学校学费又太贵”,2003年举家回国创业时,张佩琢最大的顾虑,是当时9岁的儿子去哪儿上学的问题。
张佩琢是旅英华侨,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也是我(苏州)市在生物医药领域首位入选“千人计划”的创业人才,曾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生物科技新星。他感叹道,从小在海外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跟随父母回到苏州后,他们的中文水平和学习习惯,很难适应课业相对沉重的中国式教育。在张佩琢的“千人计划”朋友圈内,很多家长把子女留在国外读书。有的虽然把子女带回国内接受一定程度的中文教育,了解中国文化,但在高中阶段或毕业后,他们仍选择到海外接受教育。
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为此,张佩琢建议,能否建立一所专门针对海归子女的学校,通过与国内学校或国外相关学校合作,合理收费,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子女读书问题,也能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归国创业。
居住证不能代替身份证 希望:梳理问题研究对策
为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2011年,省政府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给予申请并获得“居住证”的人才提供就业创业、居留和出入境、专项资金申报、子女入学、个税奖励等14项待遇和便利服务。截至去年11月底,苏州共有125名人才申领居住证。
但记者了解到,对于在苏生活、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说,居住证无法等同于身份证使用,还是有着诸多不便,比如,仅凭居住证,酒店住不进、高铁坐不上。新加坡归侨、苏州恒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荣清回忆,有一次他从国外回到苏州适逢深夜,想在市区某宾馆住一晚。但当他出示居住证时,宾馆工作人员表示“不是有效证件,无法办理”。另一位旅美华侨、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宋波对此深有同感,他凭着居住证、国家“千人计划”证件买高铁票时,售票员“没见过”这些证件,只认身份证。
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就医等问题也“爱莫能助”。美籍华人牛艳辉也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她说,子女跟随父母回国,凭自己的居住证没有办法给子女办理社保,每次孩子看病,必须自掏腰包。
针对居住证制定中的不完善之处,与会的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希望我市认真梳理问题,深入研究对策,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因身份证件带来的种种难题,使他们在苏州安心工作,快乐生活。
华侨华人渴望回国创业 希望: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3月29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京发布《2013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根据该报告,2013年,留学归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其中,57.94%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寻找发展机会,首选在其他省会就职的为22.54%,选择其他地区的占19.53%。
美籍华人徐德清是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苏州银创财富董事,2003年从美国回到国内发展。他说,每一位在苏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都曾被在海外的亲戚朋友问起国内创业环境的情况。如今,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渴望回国创业就业。
徐德清分析,一般回国创业者都要经历企业初创起步、中期瓶颈和后期分化三个阶段。在第一、第二个阶段,地方创业环境、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服务至关重要,甚至影响着创业的成败。
徐德清认为,未来,城市与城市、甚至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实际需求,建立为侨服务的长效机制,将成为吸引、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些“种子”的“法宝”,使“种子”落地生根,最终成长为“森林”,为苏州转型升级作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