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马红漫
今后,保险资金将能借由基金投资间接为中小企业“输血”,促使更多资金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遏制产业空心化势头的蔓延。从保险资金的角度讲,通过优化配置结构、参与高科技企业孵化,将能更广泛地分享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红利。
保险运用渠道进一步拓宽。保监会近日发文,放开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按照2014年10月末保险业总资产测算,这将为小微企业间接提供近2000亿元的增量资金。
在保险投资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的语境下,保险公司对资金的运用有了更多自主性选择。近期陆续推出的保险新政,将保险资金投资范围从传统的公开市场拓展到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等另类投资以及境外投资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领域。截至去年底,保险资金非传统投资占比已达8 .57%,增长速度迅猛。投资政策的松绑对于优化保险公司盈利模式、提升保险资金收益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保监会发文,再度延伸了保险资金触角可及之地。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保险公司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配置将成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保险机构沉淀了大量的长期资金,适合在投资周期较长、回报相对稳定的项目中寻求增值机会。这意味着保险资金的运用应当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转型相合拍,通过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盈利诉求。事实上,为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开闸的政策意图在保险业“新国十条”中已有体现。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保险公司在合理管控风险的前提下,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由此可见,保监会新政正是对这一战略蓝图的具体落实。
长期以来,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痼疾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破解。目前,中国尚缺乏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融资体系,既有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匹配和风险防范要求更倾向于服务资本雄厚、财务实力稳健的大型客户。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初创动能不足、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软肋又加重了其融资成本,即便是优质小企业贷款利率也上浮10%-30%。统计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3-4年,企业主“跑路”现象频发,其根源与资金周转受困关系密切。
更为关键的是,中小企业在宏观层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不仅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渠道,而且是催生新型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活跃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发达国家广受扶持。此前,保险业支持中小企业主要体现在担保层面,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通过“保险+信贷”的捆绑合作模式弥补信用体系滞后短板,以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借贷成功率。今后,保险资金将能借由基金投资间接为中小企业“输血”,促使更多资金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遏制产业空心化势头的蔓延。从保险资金的角度讲,通过优化配置结构、参与高科技企业孵化,将能更广泛地分享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红利。
当然,保险资金开始不断尝试创新运用方式仍须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的框架内完成。就创业投资基金而言,其运作思路是通过扶持具有潜在竞争力的初创企业博得未来高资本增值回报。一般而言,企业由初创到稳定运营需要5到10年的周期,在时间上与保险资金投资的长期性相吻合。然而,纳入创业投资基金视野的企业大都是普通融资机构不愿合作的实体,企业在将某一构想或技术转化为具体产品、服务的过程必然要面临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创业投资基金需要对其技术含量与成长性做出缜密评估和甄别。可以说,正是创业投资基金承担了别人不愿面对的风险,才拥有了在未来斩获厚利的可能性,是为市场高风险、高收益逻辑的一种实践。
毋庸置疑,创业投资基金是一种专业化、高风险投资品质,保险资金对其应保持一份审视心态。恰因此,保监会发文同时对险资投资创投基金的规模进行了限制,要求确保保险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防范行业风险溢出。推而广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保险资金运用环境日渐宽松,保险公司投资的权利与风险也获得同步放大。险资运用渠道拓宽是一柄双刃剑,保险公司只有夯实专业投资管理实力,才可能把握好机遇、长袖善舞。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