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游遍天下
毛泽东称之为“白云黄鹤的地方”的武汉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因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有“江城”美名。相对好些个堂皇建都的城市来说,武汉是一个远在江湖的城市,片砖片瓦都是诗。城市有灵,江河呜咽,这呜咽不仅仅是悲伤,更有低斟浅唱,更有慷慨高歌?
千百年来,长江边上的黄鹤楼,犹如江城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诗人永远离不开好风景。黄鹤楼面对浩瀚江流,后有逶迤蛇山,登楼远望,天地广阔,吞吐万象,大气磅礴。
关于黄鹤楼的神话与传说不胫而走,文人墨客联袂而来,他们无视世俗生活,骨子里充满了孤标傲世的浪漫情怀,黄鹤楼成了他们灵感的源泉。他们举杯邀黄鹤,把酒望长江。有的芳草萋萋,有的高山流水,有的大江东去……
1927年的春天。国民革命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陷入沉思的毛泽东也登上了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 ――《菩萨蛮·黄鹤楼》
1953年2月,毛泽东再次登了上了残存的黄鹤楼。
从1927年到1953年,黄鹤楼还是当年的黄鹤楼,然而......
由于是春节期间,山上的游人很多。一个小孩子见一行人中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戴了个大口罩,紧盯着看了一会儿,竟认出了他,不由喊起来:“毛主席!他是毛主席!毛主席万岁!......”
一瞬间,游人大乱,潮水似地涌向毛泽东。蛇山上的人越聚越多,万头攒动,人潮如海。卫士李银桥和阎长林等使出全身气力,围护着毛泽东朝山下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人群中冲出一条缝,到了江边,保护毛泽东上了渡轮。
到了船上,毛泽东立刻摘下口罩,回身向岸上的人群挥手致意。人群如海潮般起伏波动,鼓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震动了蛇山上下、江南沿岸......
面对此情此景,负责保卫工作的罗瑞卿和杨奇清深感不安。毛泽东没有责怪二人,只是笑着说了一句:“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啊!”
建于三国时期的黄鹤楼,历经战火硝烟,沧海桑田。
今天,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楼阁横空出世。
正可谓千古风云传盛事,三楚江山独此楼。
蜚声中外的黄鹤楼,游人越来越多。
武汉东湖的名气远不及杭州西湖。其实,东湖完全有资格和西湖媲美。
毛泽东生前居住的梅岭一号早已对外开放,东湖的人文魅力也因此着上了厚重的意义。
东湖湖山秀美,被34座葱郁的山峰紧紧环绕着。
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来到武汉。东湖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仿佛世外桃源,给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从此毛泽东就有了东湖情结,每年都要到东湖住上一段时间,短则十天半月,最长的近半年,东湖的梅岭一号也成为一处有着许多故事的神秘之地。
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由长沙抵武汉,饶有兴趣地畅游了长江。这是毛主席首次畅游长江,游了约15公里。游完后,回到东湖小憩、用餐。在听涛酒家,厨师杨纯清为主席精心烹制了四菜一汤:清蒸武昌鱼、烧鱼块、回锅猪肉、炒青菜、榨菜肉丝汤。
主席喝了一小杯茅台酒,把武昌鱼都吃光了。望着浩瀚的东湖,趁着酒兴,吟出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著名诗句,他连连夸奖杨师傅的武昌鱼做得好,说了不少武昌鱼的典故: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马祖常有"携幼归来拜丘陇,南游莫忘武昌鱼"。他对杨师傅说:"不吃你的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他即兴挥毫,续下新诗: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最后一次到东湖是1974年8月,至此,从1953年以来21年间,毛泽东前后共26次、近400天生活和工作在东湖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