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非合作:转型升级再提速
中非友谊的动人赞歌再度响彻广袤的非洲大地。
12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与非洲各国领导人共叙友谊、共话合作、共谋发展。今年适逢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周年,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的这一峰会备受中非各界瞩目。
专家学者认为,当前中非务实合作已进入需要提质增效、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习近平主席此访和峰会的举行将为未来中非合作描绘新蓝图,向世界发出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强烈信号,推动中非关系实现新的跨越。
中非合作论坛进入2.0时代
“中非合作论坛是促进中非之间集体对话合作的重要平台。”11月26日,南非驻华大使多拉娜·姆西曼在预热约翰内斯堡峰会的第十五届蓝厅论坛上表示,中非合作论坛是基于南南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建立的,有力推动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非洲区域融合。
“中非合作论坛每三年都要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并出台一系列深化中非务实合作的举措,是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告诉记者,“从贸易额、投资额等数据来看,中非合作在2000年论坛成立之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中国对非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
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4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200亿美元,是中非合作论坛启动时的22倍,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由3.82%上升至20.5%;当前,中国对非投资存量超过300亿美元,是论坛启动时的60倍,近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面对中非关系发展新形势,中非合作论坛将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找到中非合作新的契合点和增长点。据悉,在本次峰会上,中方将在产业产能转移、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贸易便利化、绿色发展、金融服务、和平安全等领域提出一系列重大合作计划。正如中国前驻赞比亚大使周欲晓所言,约翰内斯堡峰会将让国际社会看到中非合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给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内涵,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将进入2.0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中非合作论坛15年来所走过的成功之路,其意义已经不仅局限于促进中非双边关系前进本身,对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也产生了推动作用。“论坛为非洲各国提供了加强交往、促进合作的机制化平台。”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肖宏宇期待,论坛未来进一步加强对非洲一体化的政策支持,使非洲区域一体化的具体措施能够通过论坛落到实处。
产能合作升级中非经贸关系
在本次峰会期间举办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展上,中国优质装备将首次集体亮相非洲。这场非同寻常的经贸活动指向了中非经贸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从一般贸易向产能合作升级。
产能合作是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中非伙伴关系的最好诠释。周欲晓将中非产能合作形象比喻为你有情我有意的“自由恋爱”,中非互有优势、互有需要、互为机遇,产业联姻是必然和明智的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正在向海外转移富裕优质产能;而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非盟在今年通过的《2063年议程》及其第一个十年规划中,就将加速非洲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列为首要目标。
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维克托·希科尼纳表示,非洲国家需要吸引技术转让、提升人力资源培训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此背景下开展中非产业合作有助于“帮助非洲完善工业体系”。
我国在海外首次采用全套“中国技术标准”修建的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铁路预计明年正式通车。为应对埃塞俄比亚今年遭遇的旱灾,目前这条铁路已经开始在运输救灾物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中国民营企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兴建的“东方工业园”是该国首个工业园,从事水泥生产、汽车组装、钢材轧制等行业的企业汇聚于此,带动当地制造业蓬勃发展。贺文萍介绍说,如同埃塞俄比亚一样,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国家也正在成为与中国产业对接的先行先试典范。
“产能合作更能有效帮助非洲产生内生发展动力,更有利于加快非洲能力建设的速度,更能体现中方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是授人以渔、提质增效的最佳办法。”周欲晓表示。
知识共享推动中非深度交融
除经贸领域外,中非合作的转型升级将向各个领域全面铺开。
“中非合作的升级转型就是要更多地转向民间与民生。”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说。作为非洲大学培养的一名中国学者,刘鸿武坚信,中非合作中的知识与思想交流对未来中非关系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他说,如同中国思想界孜孜探索中国道路那样,越来越活跃的非洲思想界也正在思考非洲的自主发展道路。中非合作不仅指投资、贸易的合作,更意味着知识的共享与发展经验的交流。刘鸿武强调,中非合作见证了“亚非知识”话语权的现代复兴过程,这一复兴过程具有极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将对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知识体系作出必要的反思与校正。
刘鸿武进一步提出了推动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的若干建议。中非双方要相互借鉴“中国智慧”与“非洲智慧”,建立可以交流、理解、借鉴的知识与思想互通体,在关涉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上,发出双方的声音;中非学术机构要加强合作,共同研究探讨新的发展观、世界秩序观、全球治理观等;将中非智库合作机制化常态化,建立双方知识交流的大型数据库平台;探讨筹建“中国非洲大学”的可行性并做前期尝试;鼓励中非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启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加快中非双方博物馆、图书资料中心场馆建设等。
马里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曾在马里巴马科大学任教的约罗·迪亚洛表示,一位先知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对今天的中国来说亦是如此,学问虽远在非洲,也当求之。“只有通过更多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中非才能更好了解和欣赏对方。”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