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当选的女院士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李天来,59岁,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王贻芳,52岁,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图·洛朗森,56岁,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
这些名字和身份信息来自两份特殊的名单。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增选院士名单。据了解,今年两院共增选131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61名,中国工程院增选70名院士。同时两院还分别增选外籍院士12名与8名。
作为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本次增选的院士身上有哪些新特点?制度改革为这次增选带来哪些积极效应?
两院新增女院士12人,外籍院士20人
57岁、49岁、57岁、50岁、50岁……这是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新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年龄分布。与往年相比,今年新增的两院院士呈现年轻化趋势。
据统计,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年龄最小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黄璐琦,今年47岁;最大的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任辉启,如今已过古稀之年(73岁);70位新增院士平均年龄为56.2岁,比2013年下降0.7岁;60岁(含)以下的56人,占80%。而在中国科学院方面,新增61名院士的最大与最小年纪分别为69岁与45岁,平均年龄为53.9岁,60岁以下的接近九成。
从性别分布来看,在新当选的61位中科院院士中,男性成员52名,女性9名。新当选女性院士的数量和比例均为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而在中国工程院,新当选的70名院士中有3名女性。
另外,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中国科学院增选了12名外籍院士,比2013年增加3名;中国工程院产生了8名外籍院士,比2013年增加2名。分析人士认为,外籍院士的增加将更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科技工程界的影响。
来自企业基层工程科技专家增多
据有关部门透露,本次增选后,院士队伍的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这将更有利于发挥院士的群体作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成长。
以中国工程院为例,共有6个尚无院士的二级学科产生了新当选院士,激光增材制造、大数据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学科方向均有新当选院士。其中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华明教授就是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的专家,其研制的金属构件激光熔化沉积增材制造技术自2005年以来已在歼—15、运—20等7种飞机,东风XX等3种导弹及其他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中工程应用并发挥关键作用。
同时,在中国工程院2015新增的院士中,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明显增多。从所属单位看,来自高校的有34人,占48.6%;研究所15人,占21.4%;企业及医院21人,占30%,比2013年增加8.5%。记者梳理名单发现,以往基本集中在大学、研究院的院士,如今也出现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等并非纯学术研究的单位。
增选按照改革后的新办法进行
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的要求,修订后的章程纳入了取消单位推荐和归口部门推荐的渠道、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增加全体院士投票的终选投票、加大对增选工作中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改革举措。
而此次的增选活动正是按照改革后的新办法进行,因而亮点频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扬宗表示,2014年的改革举措可谓前所未有,是院士制度尤其是增选制度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后的举措可以在增选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科技界之外的干扰,同时也直接回应了备受外界关注的院士官本位问题,尽量恢复“让学术的归学术,官场的归官场”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