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汉语普通话推广培训基地(西北中心)10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成立,该基地将成为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和中亚各国语言文化及教育交流的窗口,并成为“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战略和语言规划智力支持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该基地是目前教育部、国家语委设立的唯一一个“一带一路”汉语普通话推广培训基地,属于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基地将西北地区的普通话培训和中华文化传播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统筹国内和国际语言生活,调查、分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活、语言使用状况及汉语普通话学习需求。
该基地由“一带一路”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一带一路”语言文字专家委员会、“一带一路”语言文字工作联盟和基地(中心)四部分构成,同时以西北师范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要依托,立足甘肃,联盟西北五省区,联合全国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学科支撑和基本力量。
当日,教育部、国家语委语用司副司长彭兴颀接受记者采访称,语言是实现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掌握一门语言就掌握了通向一国的钥匙。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提及的“五通”,语言相通是实现“民心相通”重要的桥梁和根基。
彭兴颀说,此前,国家语委已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了8家语言培训基地,但存在地域局限性;甘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向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和商贸物流枢纽,设立西北中心的基本任务是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推行规范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西北中心还要尤其加强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鼓励‘走出去’和‘请进来’”,彭兴颀说,“走出去”即是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互访,让中国文化的语言和理念传播出去;“请进来”则是多邀请沿线国家学生等相关人士来西北学习、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互通,才能最终实现“民心相通”。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介绍,语言相通是文化相通的基础,是民心相通的桥梁。作为全世界语言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有着千差万别的语言基础与丰富的语言资源。该基地的建设目标为:成为西北地区和中亚各国汉语普通话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带建设的语言战略和语言规划智力支持的专业化高端智库;中国西北和中亚各国丝绸之路通用语言研究的基地;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和中亚各国语言需求服务的基地;中国西北和中亚各国语言文化及教育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当日,首届“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战略研讨会也在此间举行,专家学者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字研究、汉语普通话推广等提出思考和建议。
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称,调研期间曾遇见不少外国人重走茶马古道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以此帮助学习汉语;对于西北中心而言,也可以通过重走丝绸之路来学习汉语和中国经典文化。
宁夏大学王辉教授建议,我们要了解“一带一路”国家语言需求,并调研如何满足其需求,“语言服务应该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而不是供给导向”,并要注意开发语言需求,通过文化交流、国外中资企业等方式和渠道增强国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好感和需求;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特色智库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政策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
根据 中国新闻网 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