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在北京进行。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在“高端对话:对中国G20杭州峰会的期待”环节中,进行了主旨发言。作为专门研究教育领域和从事人才研究方面的专家,她重点从结构性改革与创业创新人才驱动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周谷平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处于重要转换期的一个关键时刻,国际社会都对G20杭州峰会能够取得的成果充满期待,也对世界经济的重焕生机充满期待。作为坐落在杭州的浙江大学而言,探索如何培养大批创业创新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原动力,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是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促进全球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路径。
周谷平在主旨发言中谈到了“一带一路”与结构性改革的相互关系。她指出,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要破除瓶颈的制约,转变原来借助人口红利和一些资源优势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需要从供给端发力来引入新的供给,要通过改革释放生产力的存量,提供要素的组合效率,提升经济主体的创新动力;从国际角度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对于技术输出的限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短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难度增大,从而造成结构性矛盾,也制约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
周谷平指出,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的实质在于人才驱动,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同样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期待。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但沿线国家的语言各异,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培养大批与“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人才,这是根本保障和支撑。
针对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周谷平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首先是科学理解,正确认识。培养创业创新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石,不应把它看作是缓解局部的燃眉之急,而应该是看作未来社会永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使命,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整个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是整体推进,构建生态。建设“一带一路”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相应的人才培养也应该着眼于全局,致力于为我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才培养,就应对创业创新的教育进行系统的谋划,整体推进。不仅要汇集创业创新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以形成息息相关的创业创新教育的生态系统构建作为创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而促使系统能够良性循环。
第三是面向全民,贯穿终身。“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必将催生众多实实在在的项目,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因此,相关的人才培养也应面向全民,同时也要将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系统、全过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牵动所有教师,建设富有活力的高校、现代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制度,又要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让人人都有创业创新的机会。创业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某一个时段,应贯穿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终身,要打造终身发展的生态价值链。
第四是跨越国界,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将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创业创新不应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内部,而应该有国际视野。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广泛深入地开展沿线国家关于创业创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促进教育方法的改革,使沿线各国共同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旨在通过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促进亚洲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吉林省根据自身地域特点,积极同周边国家进行经济、文化、旅游和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加快畅通对外通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沟通桥梁的翻译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翻译人才已不能满足于新形势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吉林省要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就应该加强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但缺乏贸易、科技、旅游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国际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能够从事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匮乏,所以,高校翻译专业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知识。高校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够适应新时期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的培养人才模式。
高校首先要明确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地域为依托,兼顾国际文化视野以及地方特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能力和素质、掌握某一特定领域专业知识并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其次,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要转变课堂上的自身位置,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堂教学受学时限制,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制定符合学生自身条件的自主学习计划,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再次,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课程设置除了翻译专业技能和翻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纳入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都侧重翻译专业技能和翻译专业知识,如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口译、同声传译、翻译史、翻译文化等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得并不是很多,为了能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要,高校要积极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如商贸翻译、科技翻译、旅游翻译、建筑翻译、土木翻译、法律翻译等课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翻译知识,又具有跨学科的翻译技能,有利于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最后,在学生掌握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模拟商贸、旅游、国际会议和谈判等场景,让部分学生参与进行翻译演练,其他学生进行翻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此外,学校可以建立旅游、建筑、商贸等领域的翻译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也可以组织各类翻译实习、到翻译公司兼职等,促进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翻译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仅要掌握翻译技能,还要具有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添砖加瓦。
早在25日,由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工商会,三方就联合发起的“一带一路”探路印尼产业“领航计划”高级工商管理人才项目,在清华大学举行开班仪式。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首个由民营企业出资、知名高校开办、沿线国家组织的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实施。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怀珍,印尼工商会名誉理事会主席苏里约,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金勤献等出席仪式。
目前,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联手20多家国内领先行业龙头民企,在印尼进行产业园开发与建设,对接国内优势产能和国际优质资源,打造独特产业金融平台。此次“领航计划”项目开展,着眼培养当地人才,促进“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以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推进中国印尼两国商贸发展。此前,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先期成立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金,计划分10年累计投入1亿元人民币,为中国企业在印尼产业园发展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持。今后,该基金计划每年开展两期培训,重点培养当地市场、运营、财务、IT等高级管理人才,预计培训总人数将达到600-700人。
经印尼工商会选拔,首期15名来自印尼工商业界的优秀中高级管理人员成为“领航计划”培养人员。培训期间,学员们将系统学习中国文化与管理知识,与中国企业家开展深入交流,赴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被优先推荐至中民投印尼产业园项目和其他中资项目工作。
李怀珍表示,“中方企业看好印尼市场,希望能在组织中国企业赴印尼投资同时,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切实帮助,实现互利共赢。”他希望,经过系统培训,学员们能更多地了解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战略意义,成为两国文化使者和商业桥梁,为促进两国友好交流和商贸合作做出贡献。
苏里约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迅速地融入全球经济,现在正是学习中国经验的良机。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虽然从业背景各有不同,但都希望能学习中国经验,拓展职业生涯。”他认为,本地机构、中资企业和高等院校的良好合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中国和印尼两国关系发展。
金勤献教授表示,“清华经管学院具有培养印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优良传统,自2009年开设印尼企业家高级商务研讨班以来,已经培训了300多位印尼企业界人士。‘领航计划’必将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海洋强国战略’的共同指导下,谱写印尼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新的篇章,为促进中国和印尼的交流、为推动亚洲乃至全球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取得扎实进展。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领先企业,聚合资本力量、释放机制活力、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在新加坡、香港、伦敦等地搭建海外投资平台,助力“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有效引领中,抱团发展、进军海外,促进中国民营企业优势产能转移,实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公司资产规模也由成立之初的300多亿增长至近2000亿元。
根据 吉林日报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