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构建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对航天系统建设是个极好机遇和重大挑战。具体到研究工作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服务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和将来运行操作:第一是提供一个实时、廉价、使用方便的移动通信系统;二是提供全区域覆盖高精度空间遥感系统。当前正在国际上蓬勃发展由立方体组成纳型卫星,以及进一步扩大为微型卫星,可以为“一带一路”区域覆盖提供高精度遥感系统。
本文提出采用纳型卫星和微型卫星分别组成两个对地观测星座方案。为正在计划开发建设“一带一路”和南美高铁工程,提供高时间与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信息。
“一带一路”所经区域概况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我国目前与全世界50个国家建设118个合作区,其中有77个处在“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这77个其中35个合作区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另外42个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35个合作区,分别位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国。而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区更是遍布沿线:东南亚的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非洲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都有我们的园区。这些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承接点,说明有大量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济存在做支撑。
根据上述“一带一路”所经地区——南北纬度60度,东经从零度到150度,覆盖区域占全球一半。若进一步考虑南美洲将来高铁开发建设,则遥感系统需要几乎全球覆盖,也就是说,研究一个除高纬度南北极区域以外的覆盖全球的星座。
对“一带一路”区域遥感信息要求
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对地观测卫星空间分辨率分为下列五类:
第一类是小于1米的极高分辨率,主要用于军事、战争,目标识别等;
第二类是1.8米至3.5米的高分辨率,主要用于重大民用项目;
第三类是4米至10米的高分辨率,主要用于森林火灾、湖泊污染等;
第四类是几十米的中分辨率,主要用于洪水、农业灾害(如蝗虫)等;
第五类是大于百米的中分辨率,主要用于环境空气、化学污染、火山喷发等。
根据“一带一路”区域对遥感信息的要求,第二类加上适当的时间分辨率(重访时间),就可以满足需求:铁路公路建设、勘察,日常运行状态,事故发现与及时处理;“一带一路”区域地形、地貌,水文与气象、地理概况;“一带一路”区域突发事件,例如:地震、火灾等;区域环境监测,农业生产观测等。
按第二类应用功能要求,本文提供纳型与微型卫星两种星座。
纳型卫星对地观测星座
根据上述“一带一路”覆盖地区要求,在南北纬度60°之间,选择倾角60°、高度550千米的卫星轨道比较合适。星座轨道面少,发射布置星座比较方便,但是由采用纳型卫星光学相机是轻小型的,幅度不能很宽。这里适用10千米幅宽加上姿态在滚动轴可以使相机左右侧摆动,覆盖宽度可以增加到30千米,这算中等覆盖宽度,同时,选择6个轨道平面,每个轨道平面均匀分布4颗卫星,星座总共24颗,可覆盖全球,对地面任何一点每天观测3次(重访时间8小时)。
立方体星为一个立方体,每边长10厘米,重量为1千克,简称为1个单元(1u)。现在广泛应用从1u,3u,6u到24u等等,由立方体星座组成纳型卫星。
上述星座就是采用24颗6u纳型卫星组成。
星上光学相机的技术指标:对地光学全色分辨率3.5米;相机口径9厘米;焦距1.28米;幅宽10千米,加左右两侧相机摆动,总共可达30千米幅宽。
纳型卫星姿态控制为三轴零动量控制,姿态指向精度为0.01°。采用星敏感器,反作用轮,磁力矩,GPS接受机。卫星设计工作寿命为4年。
微型卫星对地观测星座
这一方案的对地观测光学分辨率有较大提高,达1.8米。采用微型卫星,其结构有两种:一种为多颗立方体星组成,一般由24u到30u组成微型卫星,重量在40千克;另一种立方体星扩大形式,即箱式长方形结构,本文采用箱式结构。
由于高分辨率相机对地覆盖幅宽只有8千米,若采用滚动轴两侧摆动,幅宽也只能增加到24千米,为了继续保持较短重访时间,需要增加卫星数量,星座轨道平面数量不变,增加每轨道平面卫星数,由原来4颗增加到6颗,星座总共为36颗。这样即可覆盖全球,且对全球任何一点每天观测3次(重访时间8小时)。
微型卫星在几十千克量级,由几十个立方体星组成,目前应用较少,主要过多立方体组合安装和部署卫星各分系统,有较多困难。为此较多采用扩大立方体,即箱型长方形结构,外加两侧太阳帆板,太阳帆板发电量为120瓦,卫星设计寿命4年,卫星平均功耗约为50瓦。
星上光学相机的技术指标:对地光学全色分辨率1.8米;相机口径21厘米;焦距2.1米;幅宽8千米,加上滚动轴左右两侧相机摆动可增加幅宽到24千米。
微型卫星控制为三轴零动量控制,姿态指向精度为0.005~0.01°,其他部件与第一方案姿态控制系统类似,只是敏感器精度和控制精度有所提高。
上述两个方案星体与相机左右侧摆动,依靠反作用轮正反速度改变来实现,当正转速度增加相机向右摆动,当反转速度增加,相机向左摆动。
无人机助阵
高分辨率卫星对地观测星座,若要达到全实时覆盖全球,也就是说:重访时间为零,在低轨道,则需要很多卫星,这除了军用卫星,对民用来说:只有发生突发事件或严重灾害(例如大面积森林火灾)才有可能需要,但是这样事件仅在局部地区与某阶段时间发生。为此可采用无人机来补救像上述两个星座存在的缺陷,因为它们重访时间仅为8小时。若在重访时间发生突发事件,由无人机来承担观测任务。从效果来看,可以达到近实时覆盖全球的目的。
无人机近十来年技术发展很快,应用效果非常良好。目前无人机技术水准:最大持航时间可达60小时~70小时;重量从不足千克到上吨;最大飞行距离可达几千千米;由于飞行高度在1千米~2千米左右,比卫星低近2或3个数量级,遥感相机分辨率可提几百到千倍,也就是一个中等精度相机分辨率,用在无人机可获得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分辨率,当然覆盖宽度很小,但是无人机可以来回飞行。无人机时速在400千米~500千米左右,而且操作室与机场分布在各地,应急起飞到突发地点也是很短时间。为此,如果纳型或微型卫星对地观测星座加上无人机,可以实现高分辨率近实时全球覆盖。
无人机可以提升卫星应用价值,卫星和无人机相互协同、互相补充,卫星提供全球画面,无人机提供局部详细信息。
纳型和微型卫星近几年来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发射量成倍递增,这是当前小卫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加上近十年来对地观测光学分辨率提高了3~4个数级,技术上取得颠覆性突破,本文把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组成星座,加上采用无人机辅助。可实现近实时覆盖全球高精度遥感系统,而且投资较少,研究周期较短,关键技术是纳星与微星相机幅宽要求达到10千米和8千米。总之,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案。本文提出这两个星座方案,除了为“一带一路”所经过地区和南美提供近实高精度遥感信息以外,对全球自然环境,灾害监视和农业生产都有很大帮助。
根据 中国日报网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