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浙江省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在宁波市行政会议中心举行。据了解,宁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将聚焦突破重点细分行业,“十三五”及今后时期,宁波将智能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大战略产业。
据了解,2016年8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新华社和宁波市政府联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落户宁波。
在动员大会上,浙江省省委常委、宁波市市委书记、代市长唐一军指出,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是国家赋予宁波的重大使命,必须以勇立潮头的担当扛起这一重任,同时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是宁波实现跨越的重大机遇,必须以争创一流的气魄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在美国“再工业化”、欧盟“新工业革命”、日本“重振战略制造业”以及德国“工业4.0”等战略提出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再次回归到国际视野中,并成为关注的焦点。
制造业二次发展最核心的,一个是材料,而另一个则是装备。
“中国智造”的“魂”应该是打造区域品牌,各地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也要建立品牌文化,培育品牌消费理念,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
与之对应的是,制造企业从顾客需求开始,到接受订单、寻求生产合作、采购原材料、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制定生产计划以及付诸生产,整个环节都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而信息会沿着原材料传递,指示必要的生产步骤,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生产制造的灵活程度无疑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机遇。但同时,也预示全球制造行业将迎来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也将给制造业带来新的挑战。
而当前我国工业是一个并行阶段--“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其中,工业2.0补课主要是指补上工业基础能力、质量品牌、标准化等。工业3.0普及,主要是指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普及自动化。工业4.0示范则是通过“智能制造”试点、“智能制造”工程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1年前,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被业内誉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以及“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之路。《中国制造2025》实施1周年初见成效,但建设制造业强国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根据梳理发现,1年以来,已经有江苏、广东、福建、四川、甘肃、安徽、北京等25个省市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地方版“中国制造2025”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此外,大连、哈尔滨、南京、苏州、东莞等30多个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实施措施。从内容来看,各地普遍形成了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整体上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但是也依据自身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制造业发达地区除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发展领域之外,还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互联网+”相关产业。
江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立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5个产业,并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让江苏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浙江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专用和特种制造装备、智能可穿戴设备。
8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新华社和宁波市政府联合在工信部新闻发布厅召开“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之所以选择宁波作为首个示范试点城市,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宁波拥有地缘优势。地处浙江东部沿海,是长三角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在区域内继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宁波也同样具备扎实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尤其在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拥有较强的竞争力。2015年宁波工业总产值达13756.6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列,位于全省第一位;而且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清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名企培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16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
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花落宁波,无疑将使宁波得到更大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扶持。中国工程院也将为试点示范城市提供针对性的研究咨询和智力支持。宁波在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会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和带动的样本。
随着“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工作的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群)都将陆续展开,工信部相关政策、专项资金、工业强基等五大工程的实施资源将会优先支持试点示范城市。
“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也将有效带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供给侧,也就是工厂生产制造角度的改革,主要是提升质量品牌、解决产能过剩。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自动控制系统开始用于生产制造之中,拉开了大规模生产的序幕。虽然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也带来“产能过剩”问题。因为,大规模生产时代的管理理念以产品为中心,以低成本去竞争市场,根据市场预测安排生产,是一种推动式的生产方式,某些时候,难免造成盲目生产,以至于产能过剩。
“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是在“工业3.0”时代的自动化技术和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从集中式中央控制向分散式增强控制的生产模式的转变,利用传感器和互联网让生产设备互联,从而形成一个可以柔性生产的、满足定制化需求的大批量生产模式。也就是说,“工业4.0”时代的多个种类产品的大规模定制,既要满足定制化需要,又要获得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那么,定制化,根据客户订单,定点安排生产,就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了。
此外,质量、品牌问题。我国制造的主要劣势之一是“产品附加值低”,虽然规模大,但是大多是贴牌生产,获得的利润很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品牌。
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产品增加值只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
2011年底,美国学者发布了一份名为《捕捉Apple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其中针对iPhone手机利润分配的研究显示,2010年Apple公司每卖出一部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除去主要原料供应地占的利润分成,其他利润分配依次是:未归类项目占去4.4%,非中国劳工占去3.5%,Apple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正因为在价值链中没有技术含量可言,尽管付出强劳动力,其背后的获得却是最底层的、少之又少的微薄利润。所以,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一定要重视质量、品牌工作。
如果没有质量和品牌,由于一些国家的追赶,“制造大国”的地位都可能会动摇,更不必说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我国许多行业在产品设计、制造方面,存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提质、增效、转型是中国制造业追求的目标,而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则是支撑我国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九大任务之一,“质量为先”也是《中国制造2025》五项方针之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转型,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开始重点转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总体思路。
因此,“中国智造”的“魂”应该是打造区域品牌,各地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也要建立品牌文化,培育品牌消费理念,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国智造”的内涵应该是加强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增强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同时,扎实做好构建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开展品牌价值评价,使质量品牌工作更扎实、更到位。
根据中国新闻网、融合时代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