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中资企业和民企华商“落地开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掀起一股“汉语热”。当地民众越来越意识到,学好汉语是机会,也是财富的源泉,因为懂汉语更有利于找到工作。由此带来汉语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这为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汉语学习离不开好词典。目前急需针对沿线国家不同语种的词典,特别是与沿线国家对接的外交国情、政策法规、国际贸易、医疗卫生等相关的多语种词典。当国内还在酝酿之时,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的中文学者已在当地出版了《汉俄外交词典》,这说明词典编纂和出版已是当务之急。
学习汉语少不了好教材。好教材少不了好故事。好故事不仅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该有沿线国家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我们口中的阿凡提出生在新疆吐鲁番,可是土耳其也有一个阿凡提,乌兹别克人说他出生在当地的布哈拉,阿拉伯人说他出生在巴格达。不管阿凡提出生何处,在中国、中亚、西亚和阿拉伯人民心中,阿凡提已经成为智慧、欢乐的化身。这样的故事在沿线国家比比皆是。比如,中国的皮影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伊朗、埃及、土耳其等国家,至今土耳其的皮影艺人还保留着中国皮影戏的演出形式。还有中国的民间乐器唢呐最早源于波斯、阿拉伯,沿着古丝绸之路流传到中亚和中国,有学者甚至认为“唢呐”一词就是波斯语“Surna”的音译。教汉语时首先从学习者熟悉的故事入手,从讲故事的角度编写汉语教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好汉语更需要好老师。好老师包括中国老师,也包括沿线国家的本土老师。围绕着“一带一路”的汉语师资教育,不仅需要汉语基础知识和外语能力,更应该注重民心相通的教育。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就以“文化互动、情感交融”的办学理念,开展各种民心相通活动,其中的家访活动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此外,中亚的几所孔子学院还提倡师生互学互助,中国老师学习所在国家文化艺术,而本土老师对中国的书法、武术、京剧产生了兴趣,成为“中国迷”。
用民心相通的国际汉语教育搭建起沿线国家之间的友谊之桥,为“一带一路”的共同繁荣和经济腾飞助关键之力。
“第十二期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开学典礼早于九月份在北京华文学院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李刚,文化司司长雷振刚,北京华文学院院长周虹,以及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禄颂巴等出席。
本次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由24名学员组成,主要来自泰国内政部、商务部、交通部、公共卫生部等部门,少数学员来自老挝。学员们将在北京华文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学习。
“中泰一家亲。无论是旅游还是经贸,两国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国侨办副主任李刚表示,尤其“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推动了区域合作,需要沿线各国进行更好的沟通,而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学习班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项目,李刚希望学员们学成归国后,不仅个人事业取得大发展,还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促进两国经贸、投资、科技、文化等各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汉语热’在泰国迅速升温。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的短期汉语培训班几乎期期爆满。”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禄颂巴提到,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东盟其他国家一样,汉语在泰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泰国公务员学习汉语的热情甚至超过英语。
为了让学员们提高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此次学习班将开设汉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必修课,同时设有中国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武术等中华文化选修课。学员还可以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活动,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汉字是最难学的,一笔一划,偏旁结构,我现在写起来还很不协调。”学员代表,来自教育系统的江玉心笑着说。“希望明年回泰国的时候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可以教给学生们。”
不仅如此,前些年,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开展的汉语教育合作,如今已开花结果,作为“一带一路”的催化剂,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有着“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湄公河流淌到老缅泰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平缓宽阔。穿梭其中的商船,为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的菜市场带来了中、老、缅、泰四国水果和蔬菜,尾随而至的还有四国的商贩。
宁普是这里一名普通的缅甸商人,他通过汉语与金三角的中国人做水果蔬菜生意。
近年来,通过老挝、缅甸、泰国三国的合作,加上中国投资者的资金,金三角的“罂粟花”被清除。如今的金三角,已成为“一带一路”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我的汉语是在缅甸的华文学校里学来的,说的一般般。”宁普谦虚地说。“在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会说汉语很重要,因为开发和管理这里的,是一群中国人。”
多年来,中国投入资金和人力帮助缅甸华文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缅甸人会说汉语。
除宁普外,在老挝金三角特区谋生的缅甸人,或多或少都会点汉语,汉语成为这里缅甸人与中国管理者沟通的“桥梁”。
数十公里外,在泰国北部清盛的边境口岸上,拉蒂作为汉语翻译志愿者,达艾作为英语翻译志愿者,利用闲暇,为等待进入泰国的外国人提供免费的语言服务。
因为赴泰旅游的中国人较多,拉蒂显得较为忙碌。
拉蒂是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毕业生。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兴起,泰国的皇室、政府和人民对汉语教学高度重视。中泰两国高校和有关部门,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合作,于2006年底起在泰国各地建立了14所孔子学院和11个孔子课堂。
随着“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国家的推动,中国与泰国在旅游、农业、交通、科技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商人、游客来到泰国,这给如拉蒂这样的“孔子弟子”带来了稳定可观的收入。
毕业三年,拉蒂一直在泰国清盛从事中文翻译工作。如今,她每月收入达一万五千泰铢,相当于三千多元人民币,高于泰国全国的平均工资。
过上富足生活的拉蒂,不忘感谢“孔子”对她的教导。
“中国游客和商人越来越多,泰国旅游部门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为中国人提供翻译服务。”拉蒂称。招募开始后,她积极响应并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到泰国北部的口岸,为中国游客和商人快速顺利通关,提供翻译服务。
国之相交在于民亲。正是因为有宁普、拉蒂这样数以万计人搭起的汉语桥梁,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民间友谊得以加深,经贸合作得以顺利开展。他们已成为“一带一路”最好的催化剂。
根据 光明日报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