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5到10年可能产生哪些重大变革的前沿技术?
吸收了这些技术的青岛将会变成什么样?
青岛中央创新区,是青岛一颗闪耀着科技创新光芒的明珠。青岛市崂山区委书记、区长江敦涛表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抢抓青岛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机遇,崂山区自去年开始着力打造“青岛中央创新区”,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激发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5年被业内广泛称为“VR产业元年”。言VR,必崂山,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已经成为崂山区一张响当当的创新产业名片,在VR产业刚刚兴盛的初期崂山区就抢抓先机进行产业布局,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5月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崂山区举行。仪式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市、崂山区和歌尔集团签署合作及共建协议,共同推动北航青岛研究院建设工作,将崂山区打造成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
北航青岛研究院下设北航歌尔虚拟现实研究院与北航歌尔无人系统研究院,由北航及国内一线学者专家团队组建而成,包括两院院士5人,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徐惠彬、赵沁平、王华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借助北航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字号实验室平台,依靠歌尔集团这一产业龙头品牌,共同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实现研发规模扩大升级,带动产业布局升级。
5月,投资21亿元的歌尔科技产业项目开工。“整个将分两期建设实施,一期项目计划于2018年建设完成,二期项目计划于2018年—2020年实施。项目占地172.58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歌尔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主要用于建设现代工业厂房和创新研发基地,是歌尔科技在虚拟现实产业化、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化、微机电系统芯片及传感器产业化、可穿戴式计算机产业化以及智能机器人产业化的重要战略布局。”
9月29日,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崂山区作为唯一的行政区当选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第一届理事单位。
崂山区打造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产业创意园区为支撑的虚拟现实产业,通过载体建设,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各众创空间和产业园区里集聚500家左右的虚拟现实相关的产业,加快形成千亿级规模的虚拟现实产业集群。
7月18日上午,杰华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交接暨试生产启动仪式在崂山区举行,标志着杰华生物研发的创新药重组高效抗肿瘤抗病毒蛋白注射液(商品名:乐复能,英文名Novaferon)产业化项目在青岛正式投入生产。该公司立足于发展独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工程技术,针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进行创新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杰华生物首期产业化产品NOVAFERON(乐复能)成为国家一类新药。经权威机构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院鉴定,与同类蛋白质药物相比较,其抗肿瘤活性高出200倍以上,抗病毒活性高出10倍以上。这种新药可以称之为世界级的新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使蛋白质功能和活性提升至天然蛋白质的百倍以上,先后获得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主要国家100多项发明专利。
为了让这一国际领先的医药项目落户,青岛市和崂山区政府用10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据了解,自2015年8月杰华基地破土动工到2016年5月建设竣工,杰华青岛生产基地在10月内建设完成,创造了国内外GMP生物药厂建设的最快纪录,缔造了生物产业创新领域的“青岛速度”。
杰华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的交接投产,是崂山区聚焦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实例。江敦涛表示,崂山区加大产业培育力度,推动海洋生物材料、基因药物、生物提取、海洋营养品等高端蓝色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和生产,逐步形成了集科研、制造、流通为一体生物医药产业体系。随着杰华生物项目医药基地正式投入生产,崂山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产业骨干企业16家,建成海洋糖工程药物研发室等五大产品研发中心和四大公共服务中心;750亩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和2.5万平的海洋生物医药孵化器初具规模,银色世纪、蔚蓝生物、中皓生物等一批项目顺利入驻。2015年该区全区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9亿元,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10月26日,青岛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院士智谷)开园仪式在崂山区举行。首批六位院士专家所领头的项目正式落户青岛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
“园区主要功能是引进国内外院士专家等顶级人才团队,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实体建成的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区,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引领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示范园区。”崂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清源说,“通过园区建设不断营造有利于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在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知识的高端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汇聚全球精英的人才高地。”
园区首批入驻的六位院士专家及其团队,包括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的“石墨烯基钛酸锂快充电池产业化项目”,中国科学院刘维民院士和中国工程院薛群基院士的“环境友好型高性能生物基润滑材料产业化项目”,乌克兰地质科学院、俄罗斯矿业科学院葛丽娜院士的“工业微生物与蛋白复配黄金浸出项目”,中国工程院管华诗院士的“海洋微生物工程项目”,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的“水产蛋白饲料项目”,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庄德津的“氮化物半导体衬底产业化项目”。
其中,俄罗斯籍专家西嘉阁娜·葛丽娜荣获2016年中国政府“友谊奖”,也是2015年“齐鲁友谊奖”获得者,现为青岛智瑞生物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其发明并掌握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用生物技术提取黄金领域的空白,使我国在该领域与世界最高水平实现技术同步。
“在院士智谷,我们有近2000平方米的办公、科研和专家公寓等用房,享受3年内免缴租金,第4—6年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为院士创业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完善的服务。”葛丽娜院士深有感触地说,“院士智谷配套完善,拥有综合服务区和院士会客厅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项目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贴身服务。为了满足院士专家生活需求,园区配备了可供近200人居住的人才公寓以及餐厅、咖啡、茶吧、健身房、休闲庭院等生活服务设施。”
2016年,崂山区将继续深化“网格化管理、一体化作业、专业化保洁”的环卫保洁工作机制,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快环卫设施建设进度。全面完成李沙路、四姜一湾、海兴路过路暗渠以及合肥路220KV高压入地工程等16项在建工程。及时对深圳路、银川东路等主干道区域的老化草坪、病害行道树进行更新维护,提升九水路立交桥、劲松五路、劲松七路等区域的绿地养护水平。加强对截污设施的管理与养护,维修老化和腐蚀严重的截污设施,严格规范城区排水设施日常管理工作。完成沙子口片区既有小区的供热配套工作。推进燃气管道向沙子口、北宅区域延伸,做好燃气中压管网气源辐射范围内的既有建筑和新建小区的配套建设工作。
创新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手段,采用“二维码”、“密码校验”、“在线、离线真伪查询”等新技术,提升检测报告的防伪功能。在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上,探索出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抽查复核分户验收结果,将质量常见问题消除在竣工验收前。实施施工现场、检测机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多方联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自2016年起,学校、医院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青岛市优抚医院、都市果岭等项目将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施工和运行。青岛科技大学产学研中心被动房项目也将开工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以虚拟现实产业之都、杰华生物医药基地为代表的一批高新科技产业在崂山区遍地开花,院士智谷等人才高地在崂山构筑,依托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这一战略平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人才智力和创新型企业密集的优势,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2015年,崂山区创新科技工作机制,有效整合高科园、科技局、科协、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的科技创新职能和人力资源,打破单位界限和人员身份界限,组建崂山区科技创新委员会,成为全国第一个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市辖区。出台《崂山区 “构建创客新高地 打造青岛中央创新区”行动计划》,集全区各部门工作合力,在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洼地打造、空间布局优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创业人才汇聚等十个方面实现全新突破。同时,围绕“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采取“1+X”的模式,出台与《行动计划》配套的扶持政策,对众创空间及其运营机构、创客和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业和知识产权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崂山区优化提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建设创新载体。王清源表示,“打造青岛中央创新区的重点,就是推动青岛滨海创新大道、青岛金株创业大街、青岛创客大街、青岛国际创新园和青岛国际创客社区‘三创一园一社区’建设。”目前,青岛创客大街新入驻清华海尔合作苗圃、京东医药等众创空间项目4家,新增运营面积2600平方米,新增孵化项目40余个,入孵项目累计达到96个,其中互联网与科技类企业占比约70%。位于青岛国际创新园的“海创汇”、北大创业训练营、青岛VC众创空间等3大双创平台共吸引49个项目入驻,青岛VC众创空间引进的项目共吸引投资4140万元。海尔海创汇等6家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一木难成林。崂山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靶向明确、精准定位”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资源集中,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创新技术与技术交易活跃。
崂山区已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最为活跃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区域之一。目前,全区聚集了两院院士2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人,山东省泰山学者专家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00人,位居全市首位。全区人才总量突破15万人,海洋专业人才7200余人。设立了1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每年吸引近万名各类人才入区创新创业。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93家,院士工作站总数达到4家。全区高企数量160余家,居青岛首位。2016年前三季度,全区共申请发明专利3882件,授权发明专利1276件,有效发明专利5322件,申请PCT国际专利171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4件,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伴随着改革创新的浪潮,青岛中央创新区正在以昂扬的姿态、更宽的视野、更大的空间踏上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征程。
根据科技日报、半岛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