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08|回复: 0

中国政府在农业领域援助南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7 02: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1103091316456.jpg

  从地图上看,地处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彩虹之国”——南非距离中国是如此遥远,但现实生活中,中南两国关系却又如此紧密,近几年来更是不断升温。


  在中南建交前,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仅限于民间往来,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有一些信息交流和有限的研究人员互动。1998年,中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00年两国确立了伙伴关系,2004年提升为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高层互访不断,伙伴关系日益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这为双方开展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3月,中南两国签署了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由此开启了中南科技合作的新篇章。中南两国科技部分别于2000年、2003年、2005年、2010年轮流在两国召开了4次中南科技合作联委会,讨论重点合作领域、磋商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审定联合支持项目。到目前为止,通过中南联合研究计划,双方共同支持了47个科技合作项目,覆盖了生物技术(含食品加工、农业和医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保护、采矿冶金、资源勘探、空间技术、交通运输、古人类学、本土知识体系等领域。其中,桉树健康合作项目、远程医疗项目、路面加速加载测试技术等一批合作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2004年起,我国已连续三次参加南非科技部组织的“南非国际科技创新展览会”,并利用这一平台,重点向非洲国家展示我国的领先科技、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为中南、中非科技和企业界的互利合作提供契机。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南非科技部举办了包括古人类学、传统医药、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交通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科技主题活动,为加强中南两国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参赞说,中南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已经遍及与科技有关的广泛领域。除了科技部,其他如卫生、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环保、矿产、能源、信息通讯、交通等多个部门之间的科技合作也十分活跃,两国相应的政府部门之间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

  两国学术机构也积极参与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南非的8个科学理事会、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院与中国自然基金委、科学院、工程院、大学研究机构等都实现了互访,实际上很多政府间合作项目都是通过这些渠道联系和发展起来的。

  南非方面对中南科技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南非科技部汉尼科姆副部长表示,中南科技合作覆盖了双方感兴趣的领域,做到了优势互补。中南科技合作是务实、深入的,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南非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维尼佩雷曾不止一次地说,南非非常重视与中国的科技合作,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距离二期技术合作结束还有100天!”10月22日,中国—南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工作人员宋西平在自己的朋友圈如是写道。他的目标日为明年的1月30日,这也是中国—南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建设第二阶段的验收之日。

20161103091315395.jpg

  中国—南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的援非洲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之一,也是2007年2月中南政府签署的《经济技术合作联合意向声明》具体落实内容之一,这是中国政府在农业领域援助南非的第一个项目。

  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施工建设期为期1年,中国政府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约合480万美元)用于工程建设,包括中心大楼、专家公寓楼、育苗车间等。项目于2009年10月底开工,2011年1月通过了中国政府组织的竣工验收;随后南非政府划拨配套资金,完成了电气安装改造等工作,2013年初,通过了南非政府组织的项目终验,两国政府签署对外移交证书。

  第二阶段是为期3年的第一个技术合作期。工程建设结束后,中国政府继续投资2300万元人民币用于技术合作阶段运营管理和必要的设备及仪器购置,并派出一支管理和技术专家队伍,与南非方合作管理,形成一个含办公培训区、苗种繁育区、养殖示范区、饲料加工区,可同时容纳2000万尾罗非鱼、非洲鲶鱼及其他淡水苗种的养殖和繁育规模,集研究、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技术示范中心。该阶段将于明年1月接受验收。

  记者10月27日至28日在此间采访时看到,该项目第二阶段的建设已接近尾声。“该项目的第二阶段有三大支撑点,即教学培训、实验研究、示范推广。”项目经理吴卫军告诉记者,“实验研究方面,我们遗传选育、饲料营养和鱼病防控的三个实验室建成了,一些仪器在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验收时将全部完成并移交给南非。技术推广方面,我们以中心为辐射源建了6个示范点,培训小农户实验推广。培训方面,中心三年来为南非省部级水产技术官员和农户培训班共计15期,累计培训280余人。另外,中心还协助南非官员和技术人员到中国培训、吸引中小学生参观、接纳南非的实习技术人员和实习生。”

  项目的实施单位是中农发集团国际农业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了推广方面的一个巨大困难:在海洋水产资源丰富的南非,当地民众也很少吃淡水鱼。“南非淡水渔业发展缓慢,居民消费食用淡水鱼产品的格局还远未形成,也限制了中心在全国乃至整个南部非洲推广淡水鱼养殖的步伐。”技术人员无奈地表示。雪上加霜的是,中心所在的自由省对于引入罗非鱼有着严格的环保法律制约,需进行相关环境评估和生物安全改造,由于涉及到跨政府部门的协调问题,在本技术合作期内未能成功引入罗非鱼用于技术示范和推广。

  为了在南非推广淡水养鱼,中南双方可谓不遗余力。南非自由州省政府与教育厅和监狱合作,计划将淡水鱼作为营养补充计划,列入免费午餐菜单,借此进行推广。该省政府也做了技术示范推广,建立了农业示范园,开办了淡水成品鱼加工厂。该省农业厅还把中心的培训和学历认证挂钩,在当地一个学院做试点,并提出过想邀请专家开课。中国商务部也从南非选拔淡水鱼养殖的人员去中国接受免费培训,每年好几批。此外,中心也由中国援建了一个饲料加工车间,为养殖户提供饲料。

  期间,中方的技术团队还在南非推广了稻田养鱼。始料未及的困难是,当地的农户很多没有见过水稻。不过,此举最终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在非洲对水稻的农业推广做得比较成功,这是一个典范。我们尝试在南非推广稻田养殖,南非没有大规模水稻种植的记录,很多当地人也没见过水稻。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养殖淡水鱼与水稻种植两者相结合。去年试了一下还算比较成功,反响也比较热烈。”吴卫军告诉记者。

  如果明年1月底的第一个技术合作期顺利移交,那中南双方将协商是否开始继续推行项目的第三阶段,即为期3年的第二个技术合作期的合作。届时,中方将根据南方需求可继续派出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运营管理费用列入南非政府财政预算。全部6年技术合作期之后,双方将重新评价和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及如何合作。“验收就标志着第一个技术合作期的结束,第二个技术合作期是南方主要出资主导,中方协助。”吴卫军说,“南非已经明确表态,会和中国合作,只是有些手续需要走流程。在过渡期间,我们将继续对南非的人员展开培训,并植入一个新的计划。如果第二个技术合作期谈下来,就结合起来继续推进。”

  28日,一位南非农业厅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到中心验收饲料加工厂。他告诉记者:中国的项目人员与南非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工作很出色,南非方面也希望继续与中国进行合作。虽然目前南非方面在第二个技术合作期面临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但他相信政府能批准足够支撑这个项目的预算。在该中心,记者还见到了一位曾到中国学习中文的当地工作人员莫罗肯。在她看来,中国的技术团队非常专业,中国淡水鱼养殖方面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和中国的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在理论以及经验方面,“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20161103091316267.jpg

  2016年中农发集团国际农业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工作组代表与南非农业部和自由省农业厅代表在布隆方丹举行了技术合作期工作会议,南非方将中心三大实验室的建立列为“重大关键成就”,并将中心技术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本地农户实现技术创新也列为“重大关键成就”,这是对中心实验研究工作取得成绩的认可。

  不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技术合作期内,囿于交通、食宿和财政方面的限制,南非方在学员招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心培训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中心所在的夏利普湖大坝附近地处南非三省交界地带,比较荒凉和落后。“我们买中国人吃的菜要到200公里外的布隆方丹或600公里外的约翰内斯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时候我们会捉偷鱼的水獭,也购买或射猎野猪等,甚至会打死爬入中心的眼镜蛇吃肉。”

  虽然面临很多意外状况和艰苦环境,但吴卫军表示,中方团队“绝对有信心”完成项目第二期的移交工作。“有些机器,还需要重新购买一些符合当地要求的配件,配齐了很快就能由国内来的技术人员安装好。”他说,“我们已经在帮助莱索托发展淡水养鱼产业,也在培训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国家的人员。我们这个淡水鱼养殖中心是一个国家级的非盈利性项目,落地在自由州,面向南非全国,宏伟目标就是成为南共体的淡水鱼养殖中心。”

  2010年11月,中南科技联委会第四次会议在南非召开,达成了多项共识,并对两国科技合作的未来进行了规划。

  双方根据两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文件精神,决定在中南国家双边委员会、中南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和中非科技伙伴计划等框架下,重点在生物技术、采矿与冶炼、天文学、本土知识体系(包括传统医药)、古人类学、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交通、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合作。双方同意扩大中南联合研究计划的规模,将该计划年度项目数从10个增加到15个。第六轮中南联合研究计划项目征集工作已于2011年初启动,五个重点领域是:生物技术、采矿与冶炼、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本土知识体系(包括传统医药)。

  张参赞指出,南非的科技研发立足于本国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针对性强,有其独特的科技优势;同时,南非是非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是进入非洲的桥头堡,因此,中南科技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而且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中国与其他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很多非洲国家目前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首要任务,高科技固然也需要,但更为迫切的还是那些能提高技能和生产力、促进就业的实用技术。在这方面,中国的技术和经验是非洲国家很好的借鉴。

  在使馆科技处谢成锁一秘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林业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FABI)暨南非科技部林木健康卓越科研创新中心,采访了该所植物病理学教授约兰达·路博士。

  约兰达博士介绍,FABI于1997年在比勒陀利亚大学成立,其基础是于1990年发起并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的“树木保护合作项目”。在所长迈克·温菲尔德教授的带领下,FABI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在林业与农业生物技术、森林病理学和昆虫学、农作物病理学与昆虫学、真菌病原体与害虫的生物控制、微生物信息学与系统发生学、真菌学与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约兰达博士是中南联合研究项目“桉树速生丰产林保护”的具体执行者。她告诉记者,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国内木材供应紧张。桉树是一种速生丰产树种,在中国只需4年到5年便可成材,它被广泛用于纸浆制造、人造板、家具等。自2003年以来,FABI与中国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CERC)就开始双边交流及科研合作。2006年,双方签订协议,联合开展“桉树速生丰产林保护(CFEPP)”研究。2007年,双方联合申报的项目“威胁中国桉树人工林的真菌病害研究”被列为中国—南非政府间长期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分别得到两国政府的支持。

  约兰达表示,中南两国政府都郑重承诺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也都面临着气候变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中国是传统的林业大国,综合技术实力强;而南非有独特的林业资源和研究优势,因此,两国在林木健康和病虫害控制方面的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基因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更深入的认识各种威胁林木健康的病菌,从而找到对付它们的新方法,这无疑又开启了一片广阔的空间。

  根据科技日报、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6 16: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