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7|回复: 0

“一带一路”愿景“唤醒”沿线古老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5 19: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加快“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与传承,正成为沿线人民共同的期待。日前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上百名文化学者和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就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合作保护与传承传播进行了深入研讨。

QQ截图20161206085526.png


  共识:“一带一路”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搭建新平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经贸往来日渐密切。去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丝路合作的题中之义。

  “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研究,既在于对人类共有遗产的保护,同时也会促进文化遗产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共享,让文明代代相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说,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保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中国便有30余项进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各不相同,从非物质文化交流入手,开展国别文化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活力,增进了解和互信。

  合作: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带一路”一致行动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王晶波介绍,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许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国家学者投身敦煌学合作研究,建立了“国际敦煌项目:丝绸之路在线”国际网站,使得敦煌及丝绸之路其他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艺术品信息与图像得以在互联网共享,“这是老一辈敦煌学研究者所不能想象的巨大进步。”

  在此次“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成为与会专家的一致诉求。各国学者纷纷介绍本国文化保护与传承经验,寻找在“一带一路”语境下共同合作的新机会。

  来自泰国的文化专家阿玛拉·斯里苏查特介绍,当前泰国正加快国内文化遗址保护和研究,邀请国外专家与当地学者合作推进国内文化项目申请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展览交流和国际合作协议,与东盟和中、日、韩等国家一道打击非法贩卖文物活动,制定共同计划保护‘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阿玛拉·斯里苏查特说。

  活化:依靠市场力量加强国际传播

  多位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沿线国家各界携手搭建合作平台机制,更需要寻找唤醒古老文化遗产的新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胡惠林认为,在深入研究各省与古丝绸之路历史的基础上,更需要建立非遗资源定向开发协同机制。“没有跨行政区域的对话、合作乃至监督评估平台,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体规模经济的开发,甚至将造成重复开发、同质化资源开发的恶性竞争。”

  在不背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秉持市场发展导向、鼓励非遗产品“走出去”成为了专家们的普遍看法。“打开沿线国家的文化消费市场,必须做好融入国外文化市场的准备,审美取向、价值偏好的调适,技艺的创新等都必不可少。”胡惠林说。

  此外,在协同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精神富矿,今天依然充满智慧力量。”马知遥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强化彼此间了解和认同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是对其价值的保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委员会专家爱丽丝·凯恩说,只有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

t01eb16ae2c6724f656.jpg


  早在今年5月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在西安举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亚洲和欧美等11个国家文博界专家共话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透露,为推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续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的专业机构联合开展了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项目,还与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展了古建筑、遗址保护工程。

  此外,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也在中、哈、吉三国“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后续联合保护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多民族、多种文化和平交往、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历史标志和象征。”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认为,加强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方面的合作交流,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促进相互了解和理解。

  “根本目标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和作用,实现中国与中亚五国以及其他相关国家全面合作。”王建新说。

  据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长效机制,也搭建起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表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增进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与会专家认为,通过“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将沿线国家文物、考古界力量整合,对话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搭建了合作共赢的平台。

t01b80f7993d9cff292.jpg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十二五”期间,中国不断加大对文物的投入支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从2010年的11亿元增至2014年的80亿元。

  在此契机下,各项文物工作在传承中华文脉,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4年,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稳居世界第二,另有43个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11年12月结束。普查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包括新发现文物536001处,复查文物230721处,不仅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广泛宣传和普及了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知识。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3处。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4296处。与前几批相比,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了较多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在全国选取了27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计划用3年时间,统筹推进传统村落在遗产保护、民生改善、环境整治、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工作,使其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典范。

  近年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达12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5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76个。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0个。

根据  中国新闻网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3 1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