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马礼逊家族墓园,小图为澳门发行纪念马礼逊的邮票
对许多游客来说,澳门很小,大半天时间可以走遍不足三十平方里的土地;对文化考察团而言,澳门很大,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景点,可供考察及研究。我每年都会到澳门考察两次,及带学生到当地考察一次,一年合共三次,每次前往都有不同的考察及研究重点,令我及学生们大开眼界。去年,我们走访了澳门的旧基督教坟场,追寻一段基督教信仰来华的历史。
澳门从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早已成为中西文化荟萃的港口,有不少名人曾到访澳门,其中一些更对中国日後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在旧基督教坟场里,我们可以找到将新教信仰带来华的马礼逊(香港又译作摩利臣)牧师的坟墓。由於他与家人长时期生活在澳门,他及其家人过世後都选择了在澳门入土,都葬於旧基督教坟场。
在澳新教徒死无葬身之地
旧基督教坟场辟於1821年,由圣公会管理。此坟场的开辟与马礼逊夫妇有莫大关联。在旧基督教坟场建立之前,新教徒不被允许葬於澳门城墙之内及关闸以北,他们只好秘密地把先人葬於城墙与关闸之间。
1807年,马礼逊来华传教。当时清廷严禁传教士进入内地,於是他在抵达广州之後,便转澳门,但由於受到澳门天主教的排挤,无法立足,幸而受聘於东印度公司,才免被驱逐。此後,他在该公司任职长达25年之久。他在此段时间译出了《圣经》,又编了《华英字典》,对於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妻子玛丽.马礼逊於1821年在澳门因病去世,东印度公司与葡国官员达成共识,可以兴建旧基督教坟场,新教徒才正式可以拥有一幅死後有葬身之地。马礼逊於1834年在广州与世长辞,後移葬於澳门。在墓园里,还有160多位早期来华的西方商人及传教士,除了马礼逊夫妇外,还有他们儿子马儒翰、着名画家钱纳利、英国首相邱吉尔的家族20多人等等。
鸦片战争後,英国人取得香港岛,很多原先居住在澳门的基督徒都搬迁往香港居住,澳门基督徒骤减,到了1857年,市政厅下令关闭墓园。此後,整个坟场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由於再没有新墓塚,墓地排列显得宽敞有序,成为基督教在澳门、在中国的一页重要记载,亦成为了着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