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屋根里》二十三场戏就有二十三个处境加二十三条人生路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主办、役者和戏协办的《屋根里》,由林沛濂翻译自日本剧作家坂手洋二的剧作并担任演员兼导演。
一场戏一个故事
「屋根里」是用来居住的微型小木屋,有三角屋顶,面积跟一张床差不多。《屋》剧重点写把自己困在狭窄居住空间的闭门族,有趣的是在坂手洋二笔下,闭门族不像香港的隐蔽族般予人无出息、消极之感,而是像一些住在劏房但喜欢思考、想像或有梦想的人。
由一个个小故事构成的整个演出中(一场戏一个故事),大多数故事并非写实地发生於屋根里(微型屋里),屋根里居民脑海中想到的东西和发生在屋根里以外的其他处境,才是创作人呈现给观众的主菜,呈现目的显然是:人的生活就算受狭窄的居住环境等不利因素局限,但仍可以有广阔的视野及跳出生活框框的心,只要肯想多一些,走远一些,所得到兼体会到的东西自然很充实。
屋根里的布景看来像木偶戏的戏台或大电视,故此那些充满想像力、戏剧性的屋根里小故事,又似一幕幕戏中戏或电视台节目,如尹伟程与陈港虹合演把风警察、素浪人等志在发放笑料的角色,相同的发型、道具配合演技上的高度默契,便使二人似足日本搞笑电视节目的拍档,而演员们齐以动漫化造型演绎「前屋根里族聚集」等场面,於台位和角色(演员)的身体动作、情绪处理上亦似模仿电视综艺节目的表演方式。
几位演员迫在屋根里并跟会说话的屍体(梁浩邦饰)作其实没交流的对话,场面效果就活像奇幻卡通片的疯狂情节,就连剧中一些情/性慾场面,也具成人动画的色彩。林沛濂饰的哥哥用日语对一个女子说起他加入登山队和他那离世弟弟的往事,日语配上中文字幕的效果使观众像看日剧或日本电影。有演员以玩「手碟」(像镬反转了的一种乐器)替小部分故事作现场配乐,配乐的情景教观众意识到台上发生的事情既是角色的生活,也如木偶戏般是一场表演。
整个演出不断炮制娱乐效果,看似是林沛濂与坂手洋二要向日本的演艺界、创意产业致敬,然而这些娱乐效果亦提醒观众:许多人的生活是平淡乏味、有很多局限和不如意,但若平凡人像演艺工作者般有多点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就能使思路和人生路扩阔及多元起来。剧中每个角色都跟屋根里扯上关连,但他们的思想、视野没有局限於屋根里,而是二十三场戏就有二十三个处境加二十三条人生路,这些人生路除了包含很多妙趣或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想像外,也有活得不开心的人。
角色处境未够深刻
《屋根里》的闭门族/不开心者不像香港的隐蔽者般会自暴自弃地躲在家中打机或做其他逃避现实的事,他们会如演艺工作者/演员般敢於面对心灵上的痛苦,还懂得想出不同的方法将痛苦转化为快乐或其他心态,如剧中哥哥说到弟弟的离世便提及弟弟遗下一个地球仪,微型地球的转动配合哥哥既感慨又期盼地说:「系冒险嘅开始!」
另一场戏中男扮女装、似活得不开心的跨性别老师(陈玮聪饰)到不肯上学的女同学(张君洳饰)家中家访,结尾却是师生同被银河的光芒吸引而忘掉烦恼,这两段戏都发放出正能量;就连「会说话的屍体」这戏份亦向观众示范可靠浮夸的想像去扫除对死亡的恐惧。
二十三场戏,有些写得较完整兼出色,有些则写得较粗疏或偶有佳句、佳画面却无整体的佳章,前者显然有多些娱乐性、多些感染力或较能刺激观众思考。笔者最喜欢「安妮日记」这场戏中少女(张君洳饰)说二战时安妮.法兰克躲於一室与现时自己居於狭小的屋根里,都刺激了思考,安妮的思考令她写下名着,而少女的思考则令她想去旅行,两者的思考皆令人跳出了身处的狭窄空间,可以跟更多人接触。更厉害的是编剧让少女拿纳粹与犹太人、以巴冲突来比较,是发人深省的神采之笔。
此外,把平凡的屋根里想像成一段令乘客宾至如归的电梯旅程与极具传统日本鬼片风味的风雪幽灵故事,都写得充满想像力兼引人入胜。妈妈(陈秄沁饰)肯细心聆听闭门族儿子(梁浩邦饰)的心声从而了解到儿子有在家工作的能力及栽种植物的兴趣,这场温情好戏值得面对代沟的家长借镜。
弟弟为何会自杀?屋根里的猎人涂鸦幻变成真人後会发生什麽意想不到的事?两位搞笑演员为何多次掷毫但总不分胜负与未能挥洒挥刀?胡智健说於屋根里困着一个女子并跟尹伟程同以「油漆男」的形象出现,是表达性别定型吗?……观众的连串的疑问或不满足可见编剧未能将角色的处境写得详尽深刻,若能改善此点,戏的意义必定更突出,而戏亦会有更强的感染力或更惹笑的效果。
八位演员都是模仿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如坐姿)、身体动作和说话特质来演戏,当中以在日本长期生活过的林沛濂模仿得最有真实感。一人分饰多角的七位演员(林沛濂只演哥哥)皆能将所演的不同角色演得入型入格,尤以梁浩邦以不同的心境和语气演活儿子(少年人)、长谷川(成年人)、长者和屍体的特质,最能使观众看到一条清晰的人生脉络并拿不同的人生阶段作比较,从而感受良多。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