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西周青铜重器「何尊」,汉中地区的大型铜礼器亚伐方罍,造型独特、纹饰华丽的兽面纹觥,镌刻了中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诉讼判决书的「?朕匜」,铭文内容被誉为「最早廉政谈话」的四十三年逨鼎,填补中国早期关於偶像崇拜空白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目前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首次集结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关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包括五十五件一级文物在内的二百五十余件青铜器具,从青铜文明的角度展现了三地在青铜时期的辉煌,以及这一时期秦岭南北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青铜,是人类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徵。中国青铜文明发端於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周时达到鼎盛。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间里,中国青铜器主要以兵器和礼器为主。而中国青铜文明的区域差异,则体现了各个族群思想观念和社会面貌的独特性。
八百里秦川互动交流
秦岭及大巴山系将秦岭南北分割为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早期人类文明在秦岭南北的山前台或盆地之中起源、繁荣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位於秦岭两侧的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商周时青铜文明相继进入繁荣时期。商代前期,商王朝积极向外扩张,其影响范围向西到达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至商代後期,商文化强烈影响着成都平原。
其中,关中平原以各类青铜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构成礼仪体系,大多与商文化同类器形制相近。成都平原三星堆文明以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人头像、面具、神树、璋形器等作为信仰与神权政治的象徵物,构成了古蜀王国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器物组合,显示出浓重的神权政治色彩,反映出与中原商王朝宗庙礼仪制度绝然不同的风格和气势。而汉中平原由於处於沟通秦岭南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商代铜器群既有地方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和蜀文化互有交流。
此次展览虽名为「秦蜀之路」,但「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秦国,而是泛指秦岭和秦岭以北的八百里秦川。「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总策展人黄晓枫说,三地青铜文明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的存在,既表明了三地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为探讨古代秦岭南北的交通线路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四川和陕西拥有十分丰富的青铜文明遗存,在中国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数千年来,秦蜀两地间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容,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生动表现,在世界青铜文明格局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造型雄奇、工艺精美的国宝「何尊」。这件西周青铜重器是第一批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此次「亮相」成都博物馆,也是它第一次离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外展出。
「宝鸡共有七家博物馆的一百六十五件文物,其中包括三十二件一级文物,首屈一指的就是『何尊』。这也是它离开宝鸡出展时间最长的一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书记肖琦说,何尊的珍贵之处,在於尊底的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铭文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其中『中国』是一个方位词,并不是如今的意思。」
国宝何尊 两段历史
肖琦说,这段铭文还记载了两段历史,一个是西周早期贵族「何」的祖先辅佐周文王统一天下,且自己受周成王训诰的殊荣;另一个则是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阳的重要历史事件。「这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文献相印证,『何尊』成为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物证。」
值得一提的是,「何尊」除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外,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也相当精美。「何尊」自上而下有三组纹饰,以动物为主题,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上部饰蕉叶纹,其下有蛇、兽面纹组合;中部饰饕餮纹,兽面巨睛利齿,高浮雕的手法让饕餮眼、眉、口、鼻、角均突出器表;下部除饕餮纹外,还有周人崇拜的凤鸟纹,以云雷纹填地,疏密有致,纹饰严谨。
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宏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何尊」被发现的背後,还有一个令人惊心的故事。一九六三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村民陈堆在自家後院发现一件长满铜锈的青铜器,顺手带回家当储粮罐。後因经济拮据,陈家人把这件青铜器以三十元人民币的价格当作废铜卖掉了。「『何尊』险些被送往冶炼厂回炉冶炼。幸好原宝鸡市博物馆的佟太放来废品收购站『碰运气』,一眼认出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尊,向馆长汇报并获得上级部门批准後,以三十元的价格将其买回,成了宝鸡市博物馆一九五八年成立後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铜器铭文刻下密码
此次参展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等级高、种类全,而且几乎汇集了中国青铜器中饕餮纹、凤鸟纹、云纹等最主要的纹饰,巧夺天工的造型体现了古人精湛的青铜铸造艺术,内壁或底部的铭文刻下了解读历史的「密码」,独特而又有共性的器形则留下文化交流的证据,每一件都值得细细观摩品味。
一九八一年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小江乡张村出土的兽面纹觥,让观众可以想像数千年前贵族们觥筹交错的生活。觥主要流行於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为盛酒所用。此次展出的兽面纹觥为兽面偶蹄类圆雕动物形象,造型奇特罕见。器盖作兽首形,器身前流後尾,圆腹下有四蹄足;盖脊及兽面上铸小兽及夔,盖面饰以云纹为地的夔纹;器身饰以云纹为地的变形鸟纹,尾部饰卷体夔纹。黄晓枫说,别看兽面纹觥器型不大,但当时要铸造这样一件器物,可能比铸造一些大型青铜器更复杂。「青铜器『一器一范』的铸造方式,让每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汉中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铜礼器亚伐方罍,出土时是一对,两器尺寸大小略有不同,但形制与装饰方法基本一致,皆应是属於「亚伐」族氏的同组用器。本次展览中的亚伐方罍为较大者,器盖为庑殿四阿式,装饰以雷纹为底的倒置卷角兽面纹;罍体直颈、圆肩、弧腹、凹底,颈部一周装饰以雷纹为底的连体兽面纹,与器盖纹饰上下呼应,左耳内侧壁铸有铭文「亚伐」。
「欣赏这件43年逨鼎,除了看外部器型,内部铭刻的中国最早监察官的故事也值得一观。」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魏敏说,二○○三年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了十件「43年逨鼎」,形制、纹饰基本一致,鼎内均铸有铭文,内容相同。此次展出的这件编号为丙的逨鼎铭文达三百一十六字,记述了周宣王四三年(公元前七八五年),「逨」因治理林泽有功,周宣王欲册封他为监察官的故事。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有监察官,而鼎上的文字则详细记录了周宣王对监察官「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的场景。
事实上,由於宝鸡多地出土的青铜器上大多有铭文,为人们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在典籍记载里,匜是在洗手时盛水从上向下浇手的盥器,与下边用於承接洗手水的盘组成一套沃盥之器。此次展出的「?朕匜」,器盖连文,器腹底铸铭文六行、盖内铸铭文七行,大意是一个叫牧牛的人状告他的上级,被审理此案的官员伯扬父认为是诬告并进行判决。一百五十六字的铭文铭刻了中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诉讼判决书,被冠以中国「青铜法典」的美誉。
此次展出的青铜礼器「禁」,还讲述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故事。魏敏说。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於政事。为汲取商因纵酒而亡国的教训,周公命令康叔在殷商故土卫国宣布禁酒令,传达了「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等禁酒思想,是为《酒诰》。「禁」这一青铜礼器,应该就是诞生於这一背景之下。
展览上,四川省如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青铜人头像,金沙遗址博物馆藏铜人面形器,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青白江双元村春秋战国时期船棺墓群、彭州战国窖藏等出土的青铜器等,也展现了商周至战国时期蜀地青铜文明的璀璨。
「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将展至十一月十一日,後期还会有多件重磅展品加入。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