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塞拉利昂政府以“经济不划算”为由,宣布取消中国贷款支持的马马哈新国际机场项目。此举一出,西方媒体趁机以此再次唱衰中非发展合作。但是,事实的真相却无法被西方的片面叙事掩盖,该事件非但不是中非合作中的首例,反而再一次折射出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又一“阳谋”。 在这一事件中,塞拉利昂方提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警告这个项目将加重塞拉利昂的债务负担。取消这个项目后,塞方选择更新现有机场,而该机场距离市区有一段距离,旅客需要坐船或直升机,因此塞政府考虑改为兴建大桥连接机场和市区。很明显,取消项目是无奈之举,那么塞方究竟是受到了什么压力呢?这就要从世界银行和IMF的债务评估说起。 IMF和世界银行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多边发展筹资机构,扮演着最后债权人的角色。为了约束受援国,IMF与世界银行共同设立“交叉性条款”,以实现交叉性保障。成员国向IMF申请贷款时,必须首先或同时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并首先或同时遵守世界银行在贷款协议中所设定的贷款条件。而在这些条款中,“外债警戒线”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对于广大非洲国家来说,“交叉性条款”是一个巨大的结构性压力。如果不能满足IMF和世界银行其中一方的条件,就意味着也难以从另一方获得贷款。此外,由于其所处的优势地位,这两家机构还会对其他多边发展机构和援助国产生潜在影响,“波纹效应”不可估量。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逆全球化”影响,发达国家的援助能力和政治意愿均有所下降,导致IMF和世界银行成为当前非洲国家获得外部发展筹资的重要来源。因此,IMF和世界银行不断利用“外债警戒线”对非洲受援国施压,压力进而也传导给了中国。世界银行、IMF指责中国对非洲的贷款行为会使非洲陷入“债务危机”,美国也借机污蔑中国。近期,随着中国对非洲优惠性质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非洲国家表示担忧。例如,赞比亚财政部官员表示,世界银行和IMF已经通知赞比亚触及了债务上限,如果继续举债,很可能会遭到IMF和世界银行的惩罚。 西方利用其在全球治理领域的优势地位,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援助国牢牢地框在规则之中。以“外债警戒线”让发展中国家退缩,并将新兴援助国推入“道德陷阱”。对于塞拉利昂这一非洲最贫困的国家来说,自然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屈从于国际压力,放慢互联互通的发展进程。 对于中国来说,除了认清该事件的实质外,还应不断优化发展援助的管理模式,促进债务解决的创新化。加大对非直接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外溢”提升非洲国家的造血能力。推动混合融资力度,大规模实行“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无息贷款+优惠贷款”模式,从而提升项目的优惠度,切实降低受援国的还款压力。(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微)
文章根据环球时报、华尔街头条、一带一路网等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