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1|回复: 0

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20: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风起云涌,语言互通提速发展,为各领域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离不开坚实过硬的语言服务能力。需要看到,我国语言服务业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语言服务意识薄弱,语言服务体系不健全,语言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且比例失衡,语言产品和技术薄弱等短板问题。应从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专业培养与应急投入相结合等方面入手,提升国家和社会的语言服务意识和能力。

111.jpg


加强语言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国语言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从语言功能、外语语种、语言安全、话语系统等方面入手制定国家语言发展规划,统筹处理好眼前需求和长远发展、个别需求与整体布局、国内发展和国际需求的关系,选择重点领域重点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和“一刀切”。

要在国家层面建立“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实施《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语言能力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协调通用和非通用语种错位有序布局,对英语等通用语种培养做深做细,对非通用语则要结合实际需要加大力度培养。要整合资源,建立国家语言人才库、语言数据库等基础资料库,对语言研究类智库加大投入,加强对沿线各国通用和非通用语种使用现状、分布、活力状况的研究工作。要支持行业协会加强监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业准入标准、语言服务质量和价格标准、从业人员认证及分级认证、语言服务企业认证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化运作,提升语言产品与服务质量。当前,语言服务业方兴未艾,包括翻译服务、语言技术研发、相关教育培训等。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政府推动,还需要重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拉动作用。

要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特别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一种产学研深度参与的,实时的、订单式或期货式的人才供需平台,以市场化运作尽可能地实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供需结合、学以致用。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对语言服务需求感知最为敏锐,“走出去”企业和语言服务企业要增强语言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识,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国内语言服务企业要敢于到国际上竞争,切实增强自身竞争力。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语言服务效率和水平。当前,信息技术与语言服务的融合势不可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技术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利用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机遇。

构建“互联网+”语言服务模式,通过云平台、智能平台、在线翻译等语言服务平台为语言需求者、服务提供者、技术供应商提供对接。整合语种资源、数据资源,优化语言服务资源和服务方式,提升互联网条件下的语言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

不断加强语言服务基础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处理大数据可以提高语言信息检索、提炼、文本挖掘等语言功能,进而不断提升机器自动翻译水平等语言服务能力,助力克服语言障碍、拓展语言服务范围。

创新语言教育模式,培养多层次语言服务人才。一是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以培养既熟悉中国国情政策、又精通当地语言和文化的跨界多层次语言人才为目标,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经贸、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的公共外语教育和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化外语教育,着力培养“专业+外语”的高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整合资源,创新培养方式。高校作为重要语言服务人才供应方,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以国家需求、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各方面人才来满足语言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语言交流是双向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得相关国家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不断上升。通过在国外开设中短期培训班、加大企业对外籍员工的汉语培训力度、加强孔子学院在发展中国家的汉语推广等方式全力满足沿线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构建国家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应急体系。针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语言安全隐忧,应建立相应的应急体系,做到有备无患。应大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状调研,加强对当地相关政策、行业信息、投资环境等信息采集工作,建设语言文化风险预警机制、涵盖多语种的语言风险信息案例库、语言风险快速反应和救援机制、舆情监测机制等,及时发布语言风险预警信息,关注潜在风险,提高预见性。

1.jpg

除此之外,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技术助力“一带一路”语言服务。

“机器有一天会取代翻译员吗?”这一令翻译从业者担忧,令普通民众期待的议题,在今天开幕的改革开放40年与语言服务创新发展论坛暨2018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倡议的实施,语言服务行业迎来了划时代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也为这一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带来了新变革,提出了新要求。

“机器翻译不会取代人工翻译的,”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艾伦·梅尔比在大会发言上说道,“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能够从事低等级的翻译,或许还能实现不错的流利性,但是高等级的翻译工作还是需要由人工译员来完成,才能保证准确性。”

的确,如果说机器翻译的基础是对数据、算法和场景的不断开发和完善,人工翻译的前提则是对语料的精确理解。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显得尤为重要,先秦思想、陶瓷艺术、国画、民间非遗……要想向世界推介这些文化宝藏,离不开译者自身透彻的领悟。可以说,机器翻译帮助译员从低级重复的翻译内容中解脱出来,与此同时也对他们的翻译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大会的分论坛上,有不少翻译界人士都肯定了技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变革性发展。例如,科大讯飞的智能翻译产品已经能够满足旅游和商务常见场景的需求,在一些术语翻译上也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运用这些技术,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翻译效率。“没有技术的翻译公司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上海瑞科翻译公司董事长左仁君如是说道。还有专家探讨了更为新鲜的区块链技术在语言服务方面的应用,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可以对接起高度分散的语言服务供给和需求,建立一个能够随时随地生产和获取翻译产品的语言生态圈。

不过,对于人工智能的作用也不可过分夸大。未来,机器翻译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其中一个必经的途径就是从事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士与在翻译领域深耕的语言专家能够更多地交流、融合,让后者在语料上给与前者更多地指导。梅尔比指出,“人类和机器翻译都不能达到完美,它们之间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关系。”在未来的翻译场景中,人机结合、人机互动将成为可想见的工作模式。

语言服务行业的这些变革也倒逼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一些开设语言专业的高校在看到学生职业焦虑的同时,调整课程模式,使其适应未来行业的发展:增加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让学生熟练运用常见翻译工具;认识到语言识别技术的辅助作用,减弱以往翻译训练中对于速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外语专业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目标指向更加高级的翻译工作……

“拥抱技术,提高语言服务能力”,这是与会者的共识;让语言互通为“一带一路”的“五通”提供前提和基础,则是与会者的共同目标。

根据 新华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8 05: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