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易凌 王文 李鲲)针对近日频发的社会暴力伤人事件,中国犯罪心理专家呼吁政府加强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导和保护,防止这类事件的反复发生。
近半月来,中国发生多起犯罪嫌疑人伤害无辜民众的恶意伤害事件。最新的案例是一名李姓男子25日晚在途经四川省成都市市区的公交车和街道上持刀行凶,目前已造成4人死亡、11人受伤。
据成都警方调查,41岁的犯罪嫌疑人长期在外打工,因经济问题与家人不和,但具体犯罪动机尚在调查之中。
加之此前的河南安阳公交车持刀伤人案、武汉商场持刀伤人案等恶性事件,有专家认为这些极端犯罪事件或许与连日高温天气有关,但犯罪心理研究专家、前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研究所所长刘邦惠指出这些案件也存在“偶发因素”,“找到具体的犯罪动机利于防止悲剧反复发生”。
“时间是犯罪心理研究的一个因素,不同季节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犯罪率不同,重要的是要找出每个案件的具体的犯罪动机,一般正常人都不会寻求这种极端的方式发泄愤怒。”刘邦惠说。
天津法制心理学会会长林秉贤表示,这些个人极端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而这些问题背后是社会快速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危机。
林秉贤认为,人们的心理危机引发极端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当今中国,快速的社会变化使人们的社会压力增大,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竞争不平衡也导致有的人欲望得到满足相对较少,对自身状态感到不公平,从而容易引发潜在犯罪。
“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杀人,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被追杀,犯罪动机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发源于潜意识里的扭曲。”他说。
针对频发的暴力事件,中国公安机关已部署开展夏秋社会治安整治工作。公安部强调对实施个人极端暴力行为的犯罪分子坚决依法严惩,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进行安全隐患检查,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与此同时,林秉贤认为,从犯罪预防角度来说,政府还应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心理学培训,并在政策制定时,加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参与力度,完善政策对公民心理健康的引导和保护。
“国外每一千人里有一个心理咨询师,中国在难以实现这个比例的情况下,应尽量做到每一万个人里面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并且他们应该工作在社区,帮助大家排解心理的烦恼。”他说。(檀易晓 牛毅羚 艾思参与采写)(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