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人民日报
将改作风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党员干部具备怎样的精神状态?防止短期效应、避免“四风”反弹,需要全党同志涵养怎样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强调,“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是也有党员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慨,出现“为官不为”的状态,企望活动过后一切照旧。扪心自问,规范干部“吃、住、行、游”的桩桩件件,哪一项管得过分、管得过度了?因而根本原因在于有的干部还没有摆正位置,头脑中还有当官做老爷的封建意识在作祟。全党同志都应当清醒认识到,任何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只有作为普通公民的权利,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殊利益。
在党的历史上,抓作风建设并非这一次,但是纵览以往经验,有个问题值得深思:作风建设为什么会陷入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党内的制度规定为什么会出现重制定、轻落实、难执行的“破窗效应”?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宗旨意识没有牢固树立起来。制度由人制定、靠人执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规定只有在思想认同的轨道上运行,才能行之久远。因此,抓住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觉悟,才是根本,才能为反“四风”筑牢思想防线,为改进作风涵养心理认同,为联系群众强化精神动力。
理想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致命的动摇。尤其是在利益分化、价值多样的新时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历史关口,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当在灵魂深处反躬自省,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做愚公不做叶公,决不能对我们所信仰的主义、所追求的事业心口不一。事实上,许多道理很简单、不难懂,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各级党组织务必加强教育引导、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纪律约束,促使外在的规矩转化为内在的自觉。
纵观世界上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党、老党,之所以沉寂甚至垮台,从根本上说就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历史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启示我们:脱离群众,我们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强化宗旨意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们就能永立不败之地。这个道理,全党同志都应当铭刻在心,更加自觉定位人民公仆的角色,更加坚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