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3|回复: 0

治理雾霾没有“速效药”并雾霾天气四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4 12: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焦点科普:雾霾天气四问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近年,雾霾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治理雾霾的“战争”已打响。雾霾因何而生?危害何在?如何治理?影响多大?只有了解雾霾,才能战而胜之。

    成因何在?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区的雾霾天气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异。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

    以北京为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2013年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危害几何?

    空气污染会增加人们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其中PM2.5对于人体的危害尤为受人关注。很多国家的卫生部门都呼吁人们在雾霾天气加强防护意识。

    大气悬浮颗粒物粒径越小,颗粒物就越容易在呼吸道中沉积下来,而PM2.5,特别是PM0.5,即粒径小于0.5微米的颗粒物则可以在呼吸管道中畅行一直进入到肺泡中,甚至突破血气屏障进入心血管系统,引发疾病。老年人群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2013年7月,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环境研究通讯》杂志上报告称,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室外空气污染每年导致200多万人死亡。这主要是因为大气中PM2.5等悬浮颗粒物浓度上升,损害人体肺部,导致肺癌以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如何治理?


    上世纪初,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曾频繁遭到雾霾天气袭击。这些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从污染源头入手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

    英国50多年前出台了《清洁空气法》,规定冬季集中供暖,推广使用电力和天然气,并首次划定“烟尘控制区”,该区域内城镇禁止直接烧煤。伦敦还关停或迁出了大型的火电厂。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让伦敦摘掉了“雾都”的称号。

    美国上世纪中期开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空气污染控制法律,其中1990年开始实施的《洁净空气法》修正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规定更加严格。

    日本的《大气污染防止法》限制工厂的生产活动和建筑物拆除时产生的煤烟、挥发性有机物以及粉尘的排放,制定汽车尾气排放限值标准等。

    除了通过立法从污染源头加强治理外,还可借助科技力量监测和预报雾霾。据悉,中国雾霾监测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已经启动,该研究以曾获全球最快之称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为支撑平台,致力于实现全国、区域、城市联动的雾霾预报与预警。有专家表示,治理雾霾任重道远,需多管齐下。

    影响多大?

    近年来,“越境污染”一词被屡屡提及,韩国和日本一些媒体将当地出现的污染天气归咎于中国,但后来均被自证和中国无关。

    日本媒体曾将PM2.5微粒污染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声称这些微粒是从中国飘来的。日本气象厅后来确认,日本关东和东海地区PM2.5浓度一度升高的重要原因是樱岛火山喷发释放的气体。此外,日本千叶县政府也承认,当地一度检出PM2.5浓度较高是当地气象条件造成的,认为污染物“从中国飞来的可能性很低”。

    针对部分日韩媒体的不实报道,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认为,由于雾霾和沙尘受全球范围内的天气系统影响,不能简单地将日本和韩国遭遇的雾霾或沙尘定义为“中国制造”。

    中国环保部监测司副司长朱建平认为,灰霾通常在静稳天气条件下产生,如果能扩散得很远,就不存在灰霾现象了,关于空气污染远距离输送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但中日韩研究人员一直在合作进行相关研究。

    虽然关于中国雾霾漂洋过海到日韩的说法尚无足够的科学依据,但是同为东亚邻邦,中日韩在合作治理空气污染等问题上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在环境问题上,东亚国家应该携手合作,这已成为共识并正在付诸行动。(完)(综合新华社记者华义、林小春、刘石磊、郭爽、蓝建中报道)


点评:治理雾霾没有“速效药”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点评:治理雾霾没有“速效药”

    新华社记者黄堃

    近年频繁出现的雾霾让人们觉得环境“生了病”,大家都盼着这个病能早点好。不过,国外那些曾受雾霾困扰的城市都是经过了长期、系统性的治理后才见到成效,因此我们需要正视治理雾霾没有“速效药”的事实,才能科学地规划和决策。

    例如,美国洛杉矶早在1943年就出现了严重雾霾,后来又多次发生光化学烟雾公害污染。当时,政府和民众也急迫地寻求治理之道。但直到1970年美国出台《清洁空气法案》后,空气质量才逐渐好转。据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的天数1977年为121天,1989年下降到54天,1999年这个数字才降为零。

    曾经以“雾都”闻名于世的英国伦敦也是如此。1952年伦敦出现严重空气污染事件,导致约1.2万人死亡。英国议会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案》,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伦敦空气中污染物含量才下降到接近现在的水平,治理过程持续了30多年。

    当然,随着人们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治理雾霾所需的时间或许会缩短,但期待下个月或是明年空气质量就有明显改善,恐怕不是很现实。

    治理雾霾为什么需要这么久?因为从调查、分析、决策,到实施各项措施,要想每一步走对而且让治理措施见效,都要花时间。

    只有准确判断雾霾成因,才能作出科学的治理决策。比如,现在对北京雾霾的调查和分析中,就出现了研究方法的争论。最近热议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中,关于北京“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PM2.5贡献份额的计算方式和结论,也引发其他研究人员的争议。

    又比如,在汽车尾气这个问题上,先要确定尾气究竟有多大影响、通过什么途径产生影响,才能决定采取何种调控措施以及如何实施。其他一些被广泛怀疑的污染源头如工厂、工地、火电厂、垃圾焚烧厂等,也要经过调查分析才能确定其对空气污染的“贡献”。此外,难以预测的气象、气候变化会如何影响雾霾等,都需要时间去摸清。

    如果不管那么多,一有雾霾就把看似可疑的源头都“一刀切”,工厂全关掉,车辆统统不让上路,显然不切实际。生活要继续,经济需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治理雾霾的“本钱”。只有在发展中调整经济结构、升级产业,逐步消灭污染源,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雾霾大面积爆发很突然,但治理见效却没那么快。曾患过“雾霾症”的洛杉矶和伦敦是如此,中国的一些城市也要有“长期治疗”的耐心,持续重视,脚踏实地,才能最终走出“十面霾伏”。(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6 1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