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提倡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时,用汉字书写我们的姓名呢?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我不愿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书写我的名字,那只是我名字的发音而不是我的真实意义的名字,在我看来它更像一个网名。
1958年中国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方案》,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汉语拼音是一种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当汉字翻译成汉语拼音时损失了太多的信息。
我们知道,汉字的数目极多,但汉语拼音的发音只有399个!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的“英文姓名”都是在这399个字母组合里选。这就像是一个Hash映射,散列值的空间远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完全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比如张卫国、章伟果、张维帼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里都是一个人Wei-Guo Zhang (或Weiguo Zhang,我更倾向于前者的拼写方法)。如果把First name缩写,像张卫国和章文刚都分不清楚,都是W.-G. Zhang (甚至W. Zhang)。如果姓名是两个汉字,就更容易“碰撞”了。这其中损失的信息不只是区别上的,还有文化上的。除此之外,丢掉的还有我们的尊严。想我泱泱中华,所有科研工作者都用这399个畸形的英文字母组合排列我们的名字,是不是有点儿窝囊?
国际主流科技期刊的书写语言是英语,就连SCI、EI这些国际主流检索系统也是只认英文,输入汉字什么都检索不出来,这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没有话语权,没有核心竞争力。
自从文艺复兴后,世界文明中心已确定无疑地转移到欧洲。工业革命又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二战之后,这个中心又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直到今天。中国有没有可能在21世纪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等到有一天,世界科技的发展,整体依赖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贡献时,就说明中国是科技强国了。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内本土会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一大批世界一流学者,一大批世界一流中文期刊,国内外最好的学术期刊大都是中文期刊,中国的优秀学者以及国外的一流学者,更倾向于在中国本土的中文期刊发表他们最好的论文。等到那个时候,国际主流的科技论文检索系统的默认检索语言是中文,国际会议上使用的语言都是中文。等到那个时候,外国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科学技术,都要先学习中文,并以到中国留学为荣。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实现这一梦想绝非易事。中国只有变成科技强国,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而要变成科技强国,中国需要的是一场思想革命。
中国——拿破仑预言的睡狮,在21世纪似乎是要醒了,但还需要时间。2012年全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共16.47万篇,数量居世界第二。但统计表明,国人发表的论文有35%以上从未被引用。虚假的繁荣背后反映的是落后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落后的教育体制,如不从制度上改变,中国只是一个制造论文垃圾的工厂。只有制造,没有创造;只有重复,没有颠覆。
中国需要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者、一流的期刊。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只要有了人才,多难的事都能办成。这里的“人”不只指学者,还包括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
现在中国到处办孔子学院,效果怎么样不太清楚。但我认为有一件事可能比办孔子学院更有意义,那就是继续简化汉字及其语法,推行汉字国际化。
汉语难学,确实难学,难学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不是汉语本身难学。一个四字成语,一句唐诗宋词,一句歇后语,都可能包含太多文化内涵和中国式幽默。比如,我们举一个歇后语,我们形容一个人文武双全时,可以说他这人真是“被窝里放屁——能闻(文)能捂(武)”。中国人一听就被逗乐了,雅俗共赏,外国人得费多大劲才能懂这个?
但从传播科学技术、阅读中文科技文献角度看,中文并不难学。杂七杂八的汉字有几万字吧,但常用字就3500字。如果我们在中国期刊网的科技文献里统计一下出现的汉字,我估计常出现的也就2000字,因为科技文献的用字其实很有局限的。这样看来,只要掌握两三千汉字,熟悉基本的语法和本领域的科技术语,即使欧美人用汉语撰写科技论文也是问题不大的。
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更具体的预备工作:比如,我们国内中文期刊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不再写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让SCI、EI等主流检索工具接纳中文检索,可以检索没有英文摘要和英文题目的纯中文论文。
比如,在国内先办出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中英文同时发行,鼓励我们本土的一流学者在上面发表优秀论文。等我们强大了,外国人慢慢都学中文,考中文四六级,那时我们的期刊可以只以中文发行。
比如,我们还可以先从我们发表论文作者姓名的书写方式开始,用汉字姓名宣示我们国人的存在性。等我们牛了,我们(或许我们的子孙)只在国内外的中文期刊发表论文,再也不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书写我们的名字。因为我们是方方正正,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倡议,让我们的汉字作者名出现在国外英文期刊!你可以在论文投稿时就在论文里备注上我们的汉字姓名。你也可以在论文录用后修改时和编辑沟通,让编辑备注上你的汉字姓名。毕竟,这一要求并不过分。
举手之劳,小事不小,至少你可以试试。你认为呢?
来源:中国科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