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援助和贸易投资规模巨大,有效加速了非洲经济增长。但中国在非存在也引起一些批评声,这些批评很大程度上与数据、事实以及非洲民众的感观不符。
论调之一,中非关系近年来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中国向非洲提供了一种比“华盛顿共识”更容易接受的经济意识形态,或者叫“北京共识”。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自由度保持了每年1.5%的提升速度,经济自由度提高也带来了中国经济自1980年以来几乎每年10%的增长。有关中国经济成功和“华盛顿共识”相矛盾的说法人为地把两者引向冲突,让人误以为两者在非洲打一场后冷战时代的代理人战争。这种非“东”即“西”的思维过度强调了意识形态在非洲国家政策取向中的地位。
论调之二,认为在中非贸易中,非洲只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中国则向非洲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造成非洲制造业“空心化”。
中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资源能源密集型阶段,而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从非洲大量进口能源资源不足为奇。这一状况也并不仅限于中非贸易,非洲与主要贸易伙伴都存在类似情况。
论调之三,中国作为大国在与非洲打交道时占据不公平优势。
2008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除安哥拉和塞拉利昂外,在非中国公司85%的员工来自当地。中国企业也更加重视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中非关系发展带给非洲很多益处:一是中国对非贸易投资推动了非洲经济增长。二是中非关系发展改变了世界对非洲前景的看法。三是中非关系的全方位发展重新激活了非洲对自身的期望。
论调之四,认为中国本着不干涉内政原则同非洲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提供援助,反而帮助非洲“流氓”国家化解了政治经济改革压力。
许多非洲国家政策制定者认为,给援助附加条件才侵犯了非洲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财政政策、实现发展的空间。总体看来,与中国贸易规模较大的非洲国家,也就是通常被认为中国可以施加更大影响的国家,政治自由要么维持稳定,要么有所提高。
论调之五,认为中国正把其他伙伴挤出非洲,非洲是“零和”机会。
美国和欧盟在非洲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09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10多亿美元,仅约占当年对非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欧美则占到了对非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36.6%和37%。即使在能源领域,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化三家公司在非洲的原油日产量加在一起,也只有阿尔及利亚一家国有石油公司的1/10。
论调之六,认为中国利用西方对非减债成果谋取利益,有损非洲债务可持续性,是在搞机会主义。
经济学家将债务/出口收入比、债务/国民总收入比、债务利息/出口收入比作为判断一国债务风险的指标,比值越高,债务风险越大。以中国提供贷款较多的安哥拉为例,2000年至2007年,上述三个指标分别由114%下降到48%,126%下降到41%,21%下降到9%。另外一个接受中国贷款较多的国家苏丹情况也大致如此。两国均未享受任何减债,但债务形势都得到了显著好转。更重要的是,通过刺激两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中国帮助它们提高了债务容忍度。
总之,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与非洲打交道的方式。中国融入非洲并不像外界臆测的那样排他。中国对非贸易投资应当被视为非洲国家进一步发展自身经济、培育自身发展理念的助力。中国反对干涉非洲国家内部事务,与西方国家提供发展援助的动机大相径庭。中非关系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平衡和挑战,这都是正常的,非洲的政策考量应避免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摘自南非标准银行网站,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