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文汇报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根据一项海外调查,在全球各大城市中,北京打车最便宜,10公里不到30元,东京最贵,10公里折合人民币约200元。报道因此认为,北京“叫车难”的原因之一是车费太便宜,导致部分市民将其作为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而非应急交通工具,应予以调整。
不考虑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简单横向比较不同地区出租车费的绝对值,这样得出的结论实在有些草率。
笔者在网上查了查,东京市民2012年的平均年薪约合24万元人民币,而同年北京的社会平均工资近6.3万元。模仿“巨无霸指数”创造一个“10公里出租车指数”,北京的社会平均工资可以购买出租车服务2100次,东京市民的平均年薪可以购买1200次。不难发现,在北京打车的确比在东京便宜,但对当地居民而言却远没有便宜7倍那么多,车费便宜对北京“打车难”问题的贡献度可能也要小于人们此前的想像。
事实上,在眼下中国部分大型城市,“打车难”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车费可能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现有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包括站点布局、线路规划、运力配置及“最后一公里”等多个方面。
比如,本周一是“无车日”,结果上海闹了个“小尴尬”:受周一早高峰和下雨双重因素的刺激,当天上午全市快速路网的车流量比去年“无车日”增加17.1%、比上周一增加20.8%。记者街访了部分自驾或打车出行的市民,有人直言虽然想响应“无车日”号召,无奈雨天地铁太挤、公交太慢,还是咬咬牙打车算了。
从这个角度看,调整出租车运价在现阶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还是应投向如何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并不断增加该体系对普通市民出行的吸引力上。
叶松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