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国际商报
8月16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执行秘书斯特戈梅娜·塔克斯表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非洲自由贸易区可能比计划提前一年即2015年建立。
这对于一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非洲而言似乎是个良好的开端。但是,非洲面临信息产业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管理模式陈旧等诸多难题。专家提醒,对于非洲自贸区应该理性看待。
有望提前一年
根据规划,非洲自贸区计划于2016年建成。而在8月17日举行的第34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峰会上,这一时间点被提前至2015年。
近年来,非洲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特别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这三大区域组织在稳步推进各自合作进程的同时,开始相互融合并发起建设非洲最大的自贸区。
2011年,非洲各国领导人决定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非洲自由贸易区,实现整个区域内的货物自由流通。自贸区建成后将覆盖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南共体26个成员国,惠及非洲大陆6亿人口。
南部非洲研究与文献中心的报告显示,目前非洲各国即将完成自贸区第一阶段议题讨论,涉及解除关税壁垒、设立规则、海关程序等核心问题;随后将进入第二阶段谈判进程,就第三产业、知识产权、竞争政策和贸易发展等议题进行探讨。
无论是对非洲的持续援建,还是规模日益扩大的投资和贸易往来,一直以来,中国与非洲之间都有着密切的交流。
即便是在全球经济延续弱复苏的背景下,中非经贸关系也一直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2013年中非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102亿美元,同比增长5.9%。中国向非洲出口92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117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3.8%。
非洲自贸区的建成无疑将促进中非关系迈上新台阶。
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指出,目前,中国与非洲国家多为双边贸易,并没有其他“关系组合”。如果非洲自贸区能够顺利建成,那么将会形成多边贸易形式,甚至向其他国家扩散的贸易形式。
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认识到,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消除内部经济发展障碍,创造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区域大市场,才能促进非洲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徐伟忠指出,中国非常希望看到非洲自贸区取得成就,不仅仅是自贸区的建立所带来的关税、通关等方面的便利与优惠,同时还有经济一体化方面,中国能够与更完整的而不是碎片化的经济共同体进行贸易投资。“目前,非洲面临市场分割进而造成的诸多发展障碍,‘规模效益出不来’是其主要问题。”
非洲自贸区建成后将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降低商业成本,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发展,最终将创造区域内的大市场,还会加大投资需求与发展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这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机遇。
渣打银行非洲区企业及金融机构客户部董事总经理辟仕文表示,未来十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非洲零售业、食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等领域都存在很多商机。相对于每年超过900亿美元的投资需求,非洲各国政府目前投入尚不足200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
理性看待
尽管前景诱人,但非洲国家间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力资本不足、产业同质竞争等制约因素,非洲一体化进程挑战巨大。
正如世界银行资深贸易学家伊恩·吉尔森所述,“非洲内部贸易蕴含着巨大潜力,非洲国家需要进一步整合贸易政策,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发展”。
徐伟忠说,应该看到,这几年非洲一体化程度较之此前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关税减免、人员往来、交通便利化都有所改善。当然,这也与全球一体化相关。
“但是,不能仅仅看文件、看文章,还要看实际性进展。”徐伟忠直言,非洲的计划规划往往看之宏大,实际效果打50%的折扣也不为过。
李智彪同样认为不应过分乐观看待。“对于能否真正达到我们所理解的自贸区的要求,还要看建成后的效果,并且过程十分艰难。”
李智彪指出,虽然有所改善,但非洲最大的问题仍然是通关、签证尚未实现一体化,而这也是建设自贸区最基础的“门槛”。事实上,非洲大部分国家甚至邻国之间的往来都颇为不易。李智彪说,不少相邻的非洲国家机场间距离并不远,但要想去往往需要先飞至另一个国家再进入,“绕道而行”的原因就是签证不互通。
对于其他地区和国家来说,实现人员往来和交通便利是自贸区最为基本的一步工作,但在非洲却开展得较艰辛。由此可见,未来非洲自贸区的阻力与难度非常大。
事实上,面临的挑战不仅如此。目前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这三大区域组织都实施独立的关税和税收政策,各有贸易规则和优惠税率,成员国身份重叠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地区间贸易十分复杂,要协调各国相关贸易法规、标准和贸易壁垒,短时间内绝非易事。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投入比例及建成后权益分配等仍待进一步磋商。非洲自贸区的建设进程可谓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