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制度包容”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题: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制度包容”
新华社记者杨洋、白靖利
凭借基因编辑技术学术成果,河北科技大学教师韩春雨成功“逆袭”,从一名连续十年没怎么发论文的副教授,成为“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学术红人”。要想涌现更多的“韩春雨”,还需各方创造更为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
一个无行政职务、无海外经历、无知名度的普通高校老师,取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也与学校包容的学术环境密不可分。
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到韩春雨取得世界级发现,近年来我国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具有顶尖水准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但应当看到,受当下一些社会上急功近利价值观的影响,科研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诟病的现象。有人推杯换盏搞调研、弄虚作假做研究;有人为了完成科研考核任务,热衷于拉关系、搞课题,本该宁静的“象牙塔”变成聒噪的“名利场”。一些潜心做研究、一心抓教学的老师反而成为“异类”。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容不得急功近利。科研人员既要有突破前人的勇气,也要有甘于平淡的定力,才有可能在日复一日的枯燥钻研中登上科学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让科研人员迸发更大创新活力,需要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人才松绑。首先要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充足的科研资源、宽容的学术氛围等。其次,要形成多元、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走出唯论文、唯职称等误区,为潜心研究的人提供更多“制度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诸多难题,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来源: 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