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门峡把深入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摆上重中之重位置,按照部署要求,明确目标定位,找准发展路径,坚持以转型为主线发展经济,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进程中贡献强劲的三门峡力量。
如何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的奋斗目标?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转型发展,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建设省际中心城市,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推动脱贫攻坚,以驰而不息的精神推动作风转变,切实把各项工作融入全省发展大局,积极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强劲的三门峡力量。
以转型为主线发展经济。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三量并举”。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科学把握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型工业化大市、高成长性服务业大市、特色农业强市和网络经济大市建设,切实走出一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子。坚持加快打造快捷高效的枢纽之城、商贸繁荣的流通之城、功能齐全的宜居之城“三管齐下”。尽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及黄金行业数据中心、黄金非标准金全国性交易中心、全国知名的养老中心、黄河金三角地区医疗服务中心、黄河金三角地区客运中心、黄河金三角地区职业教育中心,使三门峡真正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有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的“省际中心城市”。坚持改革的推动力、开放的带动力、创新的驱动力“三力联动”。持续深化非行政许可审批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对接河南省“五大国家战略规划”、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奋力打造“区域开放创新高地”。
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按照“群众出题目、党委把方向、政府抓落实、各方齐监督”的思路,多做利民之事,常解民生难题,营造平安和谐环境。坚持办实事、聚民心。不断扩大民生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保体系,真正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坚持解难题、顺民意。把群众来信当家信、把群众事情当家事,通过建立民生台账,一件一件地扎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坚持重治理、保民安。持续巩固“长安杯”创建成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真正把三门峡打造成最具安全感的城市。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加强道德建设,管好意识形态,切实拧紧思想“总开关”。二是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建设的步伐和节奏,通过“关键少数”带头率先垂范,完善组织制度,划出纪律红线,加强监督执纪,着力选贤任能,推动创新发展,并扎实推动制度落地生根,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三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努力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四是倡树正确导向、加强日常管理、强化任用监督,把严的标准和措施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全过程。五是着力锤炼党性、改变惯性、治理惰性,深入开展“效能革命”,切实改变状态、改进作风、改善服务,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六是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切实加强教育管理,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厉查处腐败案件,切实将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产业升级”可谓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常态下,谈产业升级早已不具有新意。尤其是包括十三五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导向中,“注重质量、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也已成了普遍共识。
但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升级这个话题,似乎谈的还不够多。尤其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等特点,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些城市对于产业升级的要求,要更加的紧迫、急切。
近两年,笔者先后考察过大庆、潍坊、铜川、巩义、焦作等一系列资源型城市。从具体操作来看,资源型城市转型,并没有一种所谓的通用模式,每个地区、每个城市基于资源类型、产业结构等状况的不同,在转型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但从宏观上看,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个母命题下,各地的做法中,还是能梳理出一些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今年9月,中国共产党三门峡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发展 为决胜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以转型为主线,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被列为了今后五年三门峡发展核心主线之一。为应对新常态时,三门峡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其中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做法。
首先,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带来的转型新机遇。
中国有句老话:危中寻机,困中求变。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下,各地发展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危机”与“改变”。一方面,投资和要素驱动力有所减弱,环境约束加剧、各类风险累积叠加,企业经营面临需求不足、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带来了内陆开放的新机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让中西部地区可以借助后发优势、后来居上;在承接产业区域性转移方面,内陆仍然有很强的竞争力;以及当前正值对外高端人才技术合作的机遇期……
在上面这种背景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转型发展的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大思路;区域经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分化加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在刘南昌所做的报告中,则将未来五年视为“转型发展的窗口期”、“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转型作为发展的主线、根本和重中之重,并努力将其转换为“黄金发展期”。
其次,培养产业内生动力是转型升级根基。
由于资源禀赋的优越,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普遍单一、产业链条过短,专业性分工很强,而且接替产业尚未形成、或者羽翼未丰,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如何加速完善资源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转换,如何链引领产业链走向价值链顶端,如何优化产业选择和结构,就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当然,转型升级也不意味着要对传统产业搞“一刀切”, 一哄而上去追逐新兴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应该是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
围绕资源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三门峡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三量并举”的转型路径:坚持“做大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科学把握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强化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双轮驱动,真正走出一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新路子。
第三,抓住区域均衡发展大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实际上,从去年两会开始,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域协同”成为一条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线。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先后出台,开始全面布局,更是这种理念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体现。随着三大战略的相继落地实施,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将从原来注重以地域板块划分格局,向更注重地域之间联系、更注重区域均衡、多点支撑的发展理念转变。
围绕这条主线,三门峡市提出了“三管齐下”,加快打造省际中心城市的系统方针,着重提高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力争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信息交流、科教文化等关键节点,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聚集,不断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第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对外开放迈向更广、更深层次。
近年来,我国内陆省市虽然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硕果累累,但无论是经济开放水平、广度和深度,与沿海地区相比都有着较大的差距,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竞争优势的转化,加快内陆省市开放的必要性日益突出。而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内陆省市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格局,具有全新的发展定位。
这方面,三门峡市提出了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而且“走出去”成为了融入战略的重点之一:培育壮大“走出去”主体,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承揽海外工程,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巩固和保持对外贸易大幅增长的强劲态势,进一步提升优势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三门峡特色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刚刚过去不久的河南省党代会上,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三门峡:“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要突出转型发展”以及“支持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更为关键的是,三门峡应对新常态的一系列做法,是对“四个强省”战略的重要实践。一方面是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是把过去相对较弱的现代服务业、网络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上。
正所谓:有中生新、无中生有。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引进鲜活的“血液”固然重要,但也应该谨记“喜新不厌旧”,努力巩固强化传统优势产业,进而形成科学多元的产业生态。三门峡市转型升级之路正是如此。
近年来,三门峡市强力实施以“四大一高”战略为核心的转型发展之路,“练足内功”,积聚能量,形成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诸多优势;与此同时,因为长期积极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合作和沿黄九省携手共建,也为参与“一带一路”这一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说,节点不节点,不在喊而在做。
三门峡,已经在路上。
热词畅通持续投入大交通,确立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23岁的小龙从三门峡赶往西安和女友会面。女友家在西安,半个月一次的见面,成了两人之间的甜蜜约会。“人们都说我俩是异地恋,可这明明很近啊!坐高铁1小时就能见。”小龙笑说,郑西高铁开通后,让他的幸福感陡然提升。
小龙的“甜蜜”故事,只是郑西高铁带来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幸福,正惠及越来越多的人。2015年,郑西高铁开通五周年,日均旅客发送量已翻两倍,每天开行的列车由最初的14趟增至64趟,已发送旅客上千万人次。其中,高铁三门峡南站40%的旅客为周边地区的居民。
处于郑西高铁正中间的三门峡,一肩挑两担,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不仅“挑起”了郑西高铁,三门峡市在“大交通”建设的大手笔下,已占据多条交通大动脉的重要位置。
记者从三门峡市交通局了解到,2014年,三门峡市交通建设完成投资68亿元,占年计划的145%,连霍高速扩建、陕州大道大修等项目建成通车,蒙华铁路项目进展顺利。区域内,陇海铁路、郑西高铁以及蒙西华中铁路等构成的“三纵五横”大交通格局,已呼之欲出。正在规划建设的三门峡通用航空机场,建成后将实现航空发展领域新突破……交通优势的确立,为三门峡市保持区域的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区位政策优势看,不仅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3+1”政策交汇三门峡,而且还具有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小“3+1”的政策叠加优势。
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和政策叠加优势的确立,为三门峡市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注入了“先天优势基因”。 热词转型“一高两化”,奏起经济转型发展“交响乐”
5月12日,河南康耀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渑池公司生产车间。
记者看到,刚生产的一块块透明的导电膜玻璃,像一张张薄薄的羽翼,炫耀着科技的美妙。“别看它只有不到1毫米,但硬度很强,摔在地上都不容易碎,而且十分透明,咱们的手机、电脑等屏幕等都会用到它。”该公司副总经理许丽萍说,目前该公司年生产各种透明ITO导电膜玻璃近2200万片,是国内较大的透明ITO导电膜玻璃供应商之一,且拥有6项国家专利,也是我省唯一专业生产ITO透明导电膜玻璃的企业……
其实,类似导电膜玻璃这样的“高精尖”产品,来自于“三门峡造”的还有许多。神州系列和天宫一号关键电子设备的镀金设备、厚度只有6微米的超薄铜箔、提取的金属镓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研发的锂电池高性能涂覆隔膜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些年,三门峡市早早启动转型发展,强力推进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四大一高”战略。其主攻方向就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规模化”,实现从原材料粗加工向配套加工、精深加工转变,推动“黄、白、黑”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同时,重点打造黄金、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和支撑三门峡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发展高新产业的“一高两化”路径,让三门峡市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经历了多年的转型煎熬后,2014年,三门峡市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连续6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分别又下降1.3%和4%,但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却连年上升。科技进步对三门峡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9%,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转型发展不仅让三门峡跳出资源陷阱、摆脱路径依赖,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更让三门峡在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有了底气,充满信心。 热词开放三大通关机构鼎立,撑起大开放平台
今年刚过完年,卢氏伟兴食品有限公司就将一个货值18万美元的干香菇货柜出口至泰国,这也是该公司在春节后出口泰国的第三批货物。
如此红火的进出口生意,如今在三门峡市遍地开花。
目前,三门峡市取得出口经营资质的企业达到386家,出口范围扩大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今年3月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181万美元,同比增长31.7%。其中出口4317万美元,同比增长63.9%。这当中,又以食用菌出口最为醒目,出口量达到1589万美元,同比增长924.9%,出现“井喷”。
外贸上的飞跃,离不开通关机构这位“红娘”。
2011年3月,三门峡海关批准成立,与2010年9月挂牌营运的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及之前落户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同搭建起三门峡市的“大通关”平台。
至此,三门峡这个既不靠海、又不沿边的内陆城市,让货物在本地直接“出洋”变为现实。
除了帮助本地产业出口海外,“大通关”机构更是“把港口搬到家门口”,提高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实现提速、减负、增效。
这样的“红利”,在当地企业身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三门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大河报记者,“大通关”机制建成后,该公司不仅免去了办理出口时赶往青岛1000多公里的辛苦奔波,还节省了每年1000多万元的运输费。
大通关结构的建立,也推动了三门峡的一些企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2014年全市从土耳其进口铜粉价值4745.2万美元,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项目换股份,获得吉尔吉斯斯坦某金矿部分股权,中金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后,70%以上的精金粉将从国外进口。
除了本地企业外,三大通关机构还越来越多地吸引周边地区优势出口产品向三门峡汇聚,使三门峡成为辐射黄河金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 热词合作办好“一节一会”,带动区域务实合作
“知道吗,冯骥才、贾平凹要来三门峡啦!”
这几天,在三门峡的朋友圈内,不少网友都在转发这个消息。
此次冯骥才等大咖到三门峡,正是为参加第21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黄河旅游节”)的一项重要活动——2015黄河旅游国际论坛。
本次论坛,不仅邀请了沿黄九省共商大黄河旅游,也邀请了世界著名河流沿线城市对话大黄河,将“区域合作”的大旗举向国际。
其实,推动沿黄区域的合作,一直是近几年黄河旅游节的重头工作。
早在2011年,同属黄河流域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就形成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在资源整合、线路推广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12年,“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的诞生,再次让世人看到“大黄河旅游”的魅力。2013年,沿黄九省(区)旅行社合作联盟成立,为旅行社搭建新的合作交流平台……
除了搭建沿黄城市的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合作,成为三门峡市另一场盛会的使命。
自2012年开始,在三门峡市的倡议下,经中国商业联合会批准,同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三门峡市和山西的运城市、临汾市以及陕西的渭南市共同承办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特博会”),永久会址设在三门峡市。
目前,作为国家级唯一专业的特色商品高端会展,特博会已成功举办三届。在去年举办的盛会上,国内外500多家参展商共计6000余种特色商品前来参展。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韩国、朝鲜、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商品也远道而来。本届特博会共签约经济合作项目59个,签约金额达408.28亿元。
三门峡市“一节一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开放合作的节会宗旨,恰恰契合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道路上,三门峡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动力。 热词融合三大举措,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机遇从不会垂青无准备之人,对于一座城市同样如此。
为打造“一带一路”重点节点城市,三门峡准备好了吗?
“节点不节点,不在喊而在做”,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是加强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三门峡要打造重要节点城市,必须积极融入,关键在做。
加快基础设施的融入,成为三门峡市的首要举措。目前,三门峡市正围绕“大通关”和“大交通”建设频做文章,个个都是“高大上”:
积极申建三门峡综合保税区和三门峡铁路开放口岸,设立郑新欧国际班列三门峡停靠站,努力把三门峡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转枢纽港和物流集疏地;
积极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把三门峡建成郑州航空物流中心辐射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和门户;
依托现有的海关监管场所,在陇海铁路三门峡西站成立集保税、物流于一体的三门峡陆港中心,使三门峡成为郑新欧路线图上的重要枢纽城市;
苦练内功,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对接国际国内市场,是近年来三门峡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种发展思路,同样体现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举措中。
在加快产业融入上,目前,三门峡市以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载体,加快“一高两化”步伐,推动产业向产业链末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特别要依托中金集团黄金产业园项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金矿资源,建设全球最大的黄金综合加工中心。
经贸文化的融入,成为三门峡市融入“一带一路”的又一有力举措。
在三门峡成功举办多届的黄河旅游节和特博会,已成为吸引国内外嘉宾、合作伙伴的魅力舞台和金字招牌。当前,三门峡市正是依托这两个金字招牌,努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旅游目的地和会展中心城市,把中原文化、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原、引入黄河金三角、引入三门峡。
在杨树平看来,无论是开放的格局、交通的基础、区位的优势,还是发展的前景、未来的潜力,三门峡与黄河金三角地区一道,完全可以打造成“一带一路”战略中郑州、西安之间名副其实的重要节点。
“三门峡将以勇于担当的气魄、关键在做的行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与黄河金三角地区一道打造成‘一带一路’名副其实的重要节点,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增光添彩,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 人民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