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蜚语 于 2018-3-11 00:47 编辑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勇,全国人大代表、中创美巢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琪雅,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研究员杨建国做客中国经济网“2018中经两会之夜”节目,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言献策。
林勇代表建议做好三方面考虑。一是充分发挥华侨的作用,因为华侨更熟悉当地的文化、教育、法律等;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企业“抱团出海”;第三,建议将国内专业园区整体搬出去。
梁留科委员表示, 做好“一带一路”工作,需要加强智库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说到底文化是最核心的东西,通过文化交流,双方得到进一步了解,能在合作方面产生 更好的效果。”
冯琪雅代表指出,对企业来讲,一定要敢为天下先,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分析、学习,不断优化。“面临这么大的机遇,中国企业要勇敢地出去。”
杨建国表示,“一带一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把“一带一路”沿线好的国家的企业落地到中国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走出去、引进来’,“一带一路”才能越做越好。”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看到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感受到中国发展的魅力和效力,更要讲好‘我们之间的故事’,也就是古往今来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物质、文化和精神等层面交流的友好故事,以及由历史人物架起的友谊桥梁。”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马东平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讲好“我们之间的故事”尤为重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要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一伟大构想引起广泛共鸣。马东平委员认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重要保障,通过民心沟通,可增进相互了解、信任和友谊,使沿线各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马东平委员建议,要想讲好“我们之间的故事”,首先应在国家及各级社科基金立项中设立相应的研究方向,发挥智库的作用;其次要通过文物实物展出、影视文学作品等形式传播文化故事,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文化产业;媒体也应加大传播力度,使这些好故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中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在贾庆国委员看来,对中国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目前,中国东西部发展依旧不平衡。他认为西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仍处于对外开放的1.0阶段,这个阶段的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当地政府和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所提供的机遇,加快引进包括国内发达地区在内的外部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加快本省本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去追赶东部相对发达的地区。
对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他认为正在进入开放的2.0阶段,这个阶段的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外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帮助别的国家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更高层次的发展,所以“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有助于这些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激励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再平衡。
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贾庆国委员认为需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第一,需要政府搭台,民间唱戏。国有企业也可以参与其中,但更多的还是要鼓励民间开展合作和交流,而且在有政策激励的条件下,民间有大量的资金愿意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第二,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经营需要规范。他认为大多数中国企业都非常守规矩,但难免会有一些企业的不法行为给国家、给“一带一路”倡议造成伤害。他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它们在境外的行为,包括禁止行贿,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当地环境和生态,保障当地劳工的合法权益等等。同时,国家也要依法向中方企业提供各种帮助,保障它们在海外经营的正当和合法的权益。
此外,他也建议中国的企业更多地寻求法律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关系,这也是企业在当地长期地发展和经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根据 中新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