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71|回复: 0

中华民族尊教重学三千多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5 02: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3中華民族尊教重學三千多年.jpg

  图:北京成贤街口「国子监」牌楼老照片

  从古至今,我国办学校起码有三千多年历史,并建立了发达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是因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可能是国人开蒙不久就形成的传统意识。如今我们中国人对子女教育不遗余力,被西方人形容为「近乎宗教信仰的程度」。

  有文字记录以来的历代文献,和近代出土的文物,可以揭示出我国古代学校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完整历史,从科目设置、教学,到师生休假规定。例如清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学校改制之前,各地一般实行「旬假」制。即一个月三十天,分为三旬,每旬最後一天放假。此外,皇太后和皇上生日、孔子诞生日,各放假一天;清明、中元(阴历七月十五),各放假一日;端午、中秋,各放假三天;暑假一个月;年假(春节)一个月。到了光绪三十三年九月,鉴於各校聘用洋教习渐多,汉唐以来传统的旬假之期,与西方七天一星期的休息日相左。於是有的地方旬假也休,星期日也休,每月多休三天,一年达三十多天。最後朝廷斟酌权宜,确定正式采用七日一休办法,星期日休息。

  《尚书》载虞舜时代已办学

  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书》记载,虞舜时代有「胄子」学。胄子,即国子,国之学子。这说明,我国古代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开始,就已经有学校的建置。夏、商、周时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指,夏代称「校」,殷商称「序」,周代称「庠」(有文献记作「殷曰庠,周曰序」,实际上是两种名称同时并存);留存至今的甲骨文可以证明,距今三千二百年以上的殷商时代,肯定是有学校的,甲骨文里明确有「庠」、「序」、「学」、「瞽宗」等学校的各种称呼。

  西周时期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国家级的「国学」,《周礼.春官宗伯》规定,大司乐掌管国家学政,乐师掌管国学:「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当时周天子和各地诸侯都办学,周天子在宗周都城建立的学校叫「辟雍」,学校四周以河水环绕,谓之「辟雍圜水」;各地诸侯建立的学校叫「泮宫」,校前河水绕流半周,谓之「诸侯泮水」。泮,水半。辟雍、泮宫,都是王公贵族子弟入读的学校;各地方学校为「乡学」,供当地普通贵族子弟就读。

  在官办学校兴旺发达的同时,至东周春秋末期,私立学校开始兴起,孔夫子创办「杏坛」私学,是古代民间办学第一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出现了古代最大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与当时学校兴旺、特别是民间办学蔚然成风,密不可分。例如当时文化之邦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名闻遐迩。一时名流邹衍、淳于髡、慎到等会聚於此,孟子、荀子都曾在此任职,荀子更三度出任「祭酒」即校长。

  汉武帝在首都长安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西汉末年在校学生达一万多人,东汉中期太学就读学生达三万人。三国两晋门阀制度猖獗,公元二七八年,晋武帝在太学之外另辟「国子学」,面向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原来的太学面向六品以下官员子弟。

  隋文帝合并国子学、太学为「国子监」,同时开科取士。同时实施的这两个举措,开启了先秦至六朝一直实行的「贵族政治」,向宋代起「精英政治」的进步。唐代不愧开明、开放的伟大时代,一面沿袭隋制国子监,一面在国子监下,分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六学」并进;同时正式推行国家公务员「科举」选拔制度。大量优秀人才通过学校培育出来,大批出类拔萃人才通过科举考试,源源不断输入国家管治行列。於是造就了国家空前发展繁荣局面。宋元明清太学或称国子监、国学,是国家最高学府。

  音乐启蒙教学与时并进

  《尚书.虞书》记录,舜帝继位後,任命夔为乐官,负责国之学子的教育:「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教学内容方面,虞舜时代是以礼、乐和诗歌教育国之学子。虞帝一方面让国子们养成,正直而温和、宽容而有原则、刚毅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的品德;另一方面教授他们诗歌等文化知识,务必使他们德才兼备。

  今人可能不理解,虞帝时代为什麽让典乐官管理国子学?国子学教学内容为什麽是道德和诗歌、音乐?如果我们把时光拨回到四千年前就会发现,音乐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夔是当时最大的文化人。一九八七年河南舞阳贾湖,出土了距今八千一百至七千年前三十多支骨笛,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由此可推论,中华先民文化起源,最先是从音乐方面突破的。到四千年前尧舜时代,音乐和乐律应该很发达了,因为此前黄帝时代,已经发明了以「声共振原理」为依据的度量衡体系,称为「黄钟」─黄帝之钟。至於文字等学问,当时可能还没有,或者不成熟。司马迁指出:「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时代文明、道德呈现大发展趋势,与国子学以礼、乐、诗歌为教学内容相一致。

  时代发展,文明进步,学校首要是普及知识。周代按照学习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类。小学就是启蒙基础教育。其次是要传播当时的先进文化。周代官学和孔夫子创办的「杏坛」私学,继虞舜时礼、乐、诗歌三科之後,增加为礼、乐、射、驭、书、数「六艺」。射、驭、书、数四门,是商周科技文化发展进步的成果。国学中心大礼堂就是「辟雍」,周王亲自讲学;圜水南畔教室为「成均」,学习乐舞;水北「上庠」,学习典籍;水东「东序」,学习干戈体育;水西「瞽宗」,学习礼德。这种专馆专用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国子监。

  国学育人才补科举不足

  明清科举考试鼎盛,通过科举考试出身的人,获全社会广泛认同;但从乡学、县学、府学,直至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一路走来,不少人也出类拔萃,备受推重。人们经常抨击科举制度,未能选出真才实学的读书人。事实上,国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科举的缺限,其地位是科举无法替代的。

  清代着名诗人和文学家、书院教育家吴嵩梁,科举之路并不顺畅,至嘉庆五年(一八○○年)五十多岁才中举人,进士则屡试不第,就一直在国子监任教。吴嵩梁文名、诗篇流传到国外,在当时朝鲜、琉球、日本影响很大。朝鲜吏部判书(部长)金鲁敬、金正喜父子,侍郎、着名诗人和画家申纬,与他交情尤深,称他为「诗佛」,制作梅花龛,奉其画像及诗卷於龛中。嘉庆十年(一八○五年),在京琉球陪臣向邦正,奏请入北京国子监进修,嵩梁以国子监博士(教授)的身份,作「琉球学」导师和管理人。此时他已经誉满京城,朝廷上下都公认他德才兼备。不能因为人家考不上进士就埋没人才,於是吏部在推荐官员时,直接以他国学博士的身份,上报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内阁中书(处级官员)。道光朝内阁有五位中书才华出众、天赋异禀,被称为「薇垣五名士」:龚自珍的才,魏源的学,宗稷辰的文,吴嵩梁的诗,端木国瑚的经术。龚自珍、魏源都是近代启蒙思想家,这是至今广为人知的。

  同时,国学在京城的存在,活跃着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繁荣的标志。明初太祖朱元璋时,就特别器重太学生。《明史》称:「太祖首重太学,教育之法备举,人才辈出,号称最盛」,接着永乐帝、明宣宗、明英宗时代,太学教育兴旺发达,一时南北两京两座太学,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明太祖常常直接选拔太学生出任地方官。永乐皇帝直接选拔太学生贾谅,进宫辅导皇太孙即後来的宣德皇帝读书;直接提拔太学生王哲担任监察御史,巡按辽东,等等。故《明史》称永乐时太学生,「位有至卿贰者」,即由太学生最终升至内阁首辅。

  现存北京国子监位於东城,元明清三朝沿用六百多年,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历史。落成於元成宗大德十年(一三○六年),依据「左庙右学」古制,与东邻京城孔庙并列建立。如今不少高考考生,考试前後还专诚到庙行礼。正门外东西街叫「成贤街」,街的东西两端各建庄严牌楼一座。进入街里不久就是「下马碑」:「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必须对文化、孔夫子保持敬意。

  北京国子监元明清沿用

  国子监坐北朝南,呈南北向长方形,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院内古柏参天,肃穆谧静。建筑布局以「辟雍」大殿为中心,左右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集贤门是国子监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敬持门与孔庙相通。太学门为二门,门对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牌坊正面是乾隆御书「圜桥教则」,背面「学海节观」。这高大、庄严的牌楼,宣示中华民族对文教的至高崇尚。太学门里为第二进院落,院内有御碑亭等。

  辟雍四面圜水,汉白玉栏杆的圜河形如叠璧。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共九间,四角、重檐、攒尖顶,黄琉璃瓦覆盖,上加宝顶。平面长宽均为十七点七米。殿前檐为乾隆御题「辟雍」殿牌,殿内宝座上方悬「雅涵於乐」匾,殿顶置蟠龙藻井。为适应大礼堂开阔空间的要求,此殿采用古建筑「减柱造」,殿内约三百一十六平方米的空间里,没有一根立柱。皇帝亲临国子监「临雍讲学」,是一个王朝文治繁盛的象徵,清代自康熙皇帝都到此发表高论。其中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春天的一次最隆重,「圜桥观听」者三四千人。

  在辟雍殿的两侧,各有厢房三十三间,是授课讲书的教室,统称为「六堂」: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六堂南边各有房十间,与太学门相连。

  辟雍殿北面为彝伦堂。彝伦堂前两侧有四厅,东为典薄厅、绳愆厅,西为典籍厅、博士厅,是管理教务和教师办公的处室。

  彝伦堂北边第三进院为教师办公区。正中敬一亭,东厢房是国子监祭酒(校长)办公的地方,西厢房是司业(副校长)办公的地方。

  各省选贡生获名师执教

  明清国子监的监生以「贡生」为主,是各省按限额,每年从各地选送的优秀学生。其中分官生和民生两大类,还有一些有特殊贡献的,如军功生等。明清国子监学生最多时上千人。这些学生还分内班、外班。内班住校,外班走读不住校。学生宿舍就在校舍附近,最远处达到国子监南面的方家胡同。

  国子监设祭酒、司业,总理监事;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分任教职。学生共分三级,按六堂分教。清雍正以後,更设立管理监事大臣,由皇帝亲自指派,直接对皇帝负责。孔尚任在康熙帝南巡时,被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到京後住在宣武门外,距太学十五里地。每月堂期六次,一年往返二千二百里。他自己总结十年博士,在馆六载,行程一万三千二百里地。

  元、明、清六百多年中,国子监人才济济。元朝国子监的首任祭酒是着名学者许衡,元代着名书画家家赵孟頫,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徐阶、丘濬,教育家李时勉,文学家袁中道、袁宏道,清朝文学家吴伟业、孔尚任,学者刘墉、法式善、纪晓岚、翁同龢、王懿荣等,都曾出任国子监祭酒等职,可谓极一时之选。

  【来源: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4 22: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