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中国远洋、海运、中交集团、宝思德化学公司等中外企业项目合作方代表围绕“企业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和沿线国家带去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重大项目成为所在国家的“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
希腊比港跻身欧洲前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公司约1050家,境外总资产4101.73亿元,占总资产的52.9%,合计纯境外总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为58.4%,纯境外利润总额占利润总额的63.2%。
中远海运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的合作始于2008年。2016年中远海运购买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公司67%的股份,正式成为比港的经营者,目前比港的业务包括集装箱码头、汽车船码头、邮轮码头、渡轮码头及修造船、物流仓储六大板块。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务局副总裁安吉洛斯·卡拉科斯塔斯介绍了中希合作取得的成效。他向记者表示,2010年,比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只有88万标准箱,当时世界排名第93,经过几年的发展,2017年吞吐量达到了415万标准箱,在世界上排名第36,预计2018年全年的吞吐量将达到500万标准箱。他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成为地中海第一大的港口,也会在欧洲成为排名第四的港口,将仅次于北欧三个大港口。
希腊知名智库“经济与工业研究所”发表报告,深入分析比港项目将对希腊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到2025年,比港项目将为希腊财政增收4.747亿欧元,创造3.1万个就业岗位,提高希腊GDP0.8个百分点,希国债收益率将减少2.3个百分点。卡拉科斯塔斯介绍,当时发生的希腊债务危机并没有让中远海运集团退缩,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下取得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这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形象,让希腊成为一个可以来投资的国家。”他说。
蒙内铁路成中非合作典范
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项目(简称“蒙内铁路”)连接东非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项目主线全长472公里,采用中国铁路国铁Ⅰ级标准建造,设计时速客运120公里、货运80公里。在中肯两国政府的支持和各方配合下,项目提前两年半于2017年5月31日正式通车。通过建设期间不断深化双方互信,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取得了铁路初期10年的运营权。截至10月31日,旅客列车平均上座率达103.1%(含席位复用),累计发送旅客200万人次,这相当于内罗毕350万人口中每7人就有4人乘坐过蒙内铁路旅客列车;每天开行14列货车,累计运输货物超200万吨。蒙内铁路建设期间,推动肯尼亚GDP增长1.5%,建成后沿线物流成本降低了40%。
据了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包括蒙内铁路在内,中交集团新增合同额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在对外投资方面,中交集团在境外的投资总额从不到5亿元人民币,到目前在手的境外投资项目总规模近200亿美元。
作为中交集团的合作方,肯尼亚标轨铁路项目副总监詹姆斯·米楚古·卡兰贾向记者表示,蒙内铁路是肯尼亚在近100年所建设的第一条铁路,要感谢中国人民和肯尼亚人民所作出的努力。以前没有蒙内铁路,需要花10个小时去穿梭这两个城市,而现在肯尼亚人民坐着安全舒适的火车,只需要5个小时就到了。在这条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为当地创造了46000多个工作岗位。卡兰贾表示,“一带一路”项目与肯尼亚2030年发展愿景非常契合,它旨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追求共赢发展。现在从蒙巴萨到内罗毕有40列火车运行,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同时也能变得更加低碳。他说:“"一带一路"毫无疑问是深受欢迎的,因为它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一种新的方式。”
匈牙利最大化工企业扭亏为盈
宝思德化学有限公司位于匈牙利东北部的卡辛克巴契卡市,占地4.6平方公里,拥有员工3300人,是匈牙利最大的化工公司,也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异氰酸酯制造商。中国万华化学(600309,股吧)集团于2011年斥资12.3亿欧元收购宝思德公司,该公司现为万华全资控股的海外公司。
宝思德化学公司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副总裁贝拉·瓦尔加介绍,在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资产流动性状况非常脆弱且不稳定的情况下,来自中国的万华公司收购了宝思德,可以说万华拯救了宝思德公司,拯救了3000多个工作岗位。在中国和匈牙利双方肩并肩的努力之下,公司在2015年扭亏为盈,去年公司盈利5亿欧元,过去两年利润率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不仅仅是良好共赢的例子,同时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和谐交融,充分体现了中匈两国的友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增添了不竭的动力,也让沿线国家和人民有了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工程”深入推进。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沿线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20多个国家同中国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行动,建设成效显著。
在日前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中外企业家、金融家相聚钓鱼台国宾馆,共议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坚信“一带一路”倡议一定能够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一定会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的理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广阔的发展与合作空间
成立约170年的英国保诚集团,通过其遍布全球的公司提供保险和金融服务,管理6000多亿英镑的资产,在全球拥有超过2600万名保险客户。值得一提的是,该集团在亚洲有约94年的历史,其旗下保诚集团瀚亚投资公司在这一地区投资巨大,几乎涵盖该地区的所有国家,称得上一家总部在英国的“亚洲公司”。该公司进入的市场不少是“一带一路”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因而对于“一带一路”有着独特的见解。
保诚集团瀚亚投资公司主席康德纳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倡议。他特别提到,中国过去40年成功的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创造就业,扩大贸易,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这个领域,中国有很多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康德纳说,未来几十年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非常大。2015年到2030年,仅东盟就将有超过6000万的工作人群、8000万的中产阶级、1亿人口进入到城镇。从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结构看,截至今年8月底,8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56个的工作人口数量在增加。把这56个国家都加起来,在未来15年,工作人口总数将增加4.5亿。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必须为4.5亿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这相当于欧洲工作人口的1.5倍,美国的2.3倍。最直接的结果是,建立起足够的基础设施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成为这些地区的政府官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一带一路”倡议拥有比基础设施建设远为广阔的发展与合作空间。康德纳举例说,中国与英国在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有很多沟通和对话。在中国和英国的经济高峰对话中,英格兰银行和中国央行讨论了如何制定“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标准问题。保诚基金会与中国发展基金会在改善中国儿童的健康和营养问题等领域也有紧密的合作。
“面对问题,我们就要解决问题,要坦诚沟通,共同努力”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协作非常重要。事实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工程”,它们所体现的原则,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东盟,还是在有关国际组织,都是一以贯之的。
其中,民心相通尤其重要。对于这个问题,“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国家队”有着切身的体会。
截至2017年底,70多家中国的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担了将近2000个项目,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是中国工程领域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完备、业务链最完整的知识密集型工程公司。五年来,该公司在“一带一路”项下新签合同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境外合同额比2003年增长了50%以上。在巩固石化和电力领域的同时,他们还在基础设施、冶金、房建、输油管道、环保等领域发展,承建了全球最大的土耳其天然气储库总承包项目、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化工综合类项目。
在“一带一路”建设初期,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曾经受到各方面的质疑。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武宪功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系统宣讲不够,“共商”商得不够。
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最根本的原则,而其核心则是共商。如何共商?武宪功有着来自一线实践的见解。
首先,要和当地政府、当地需求商来商量他们最需要什么。武宪功说,要弄清楚在对方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基础设施需要什么、化学领域需要什么、民生领域需要什么。是需要学校,还是需要道路?需要铁路,还是需要公路?需要码头,还是需要乡村建设?解决好需求问题。
其次,还要“共商”好怎么办。假如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一个项目,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运转,不能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实现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共建就谈不上,共享更谈不上,最终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甚至投资企业的负担。在“共商”的环节,所有这些问题都要谋划好、阐释好。
毋庸讳言,“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环境等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建设性的讨论并加以解决。还是康德纳说得好:“面对问题,我们就要解决问题,要坦诚沟通,共同努力。”
惠及沿线各国人民
协鑫集团是中非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等合作领域的深度参与者。由协鑫集团牵手中国保利集团打造的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石油天然气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非洲沿线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之一。这些项目的建成可为资源国带来大额的外汇收益,缓解非洲局部地区的债务危机,并带动中国现有成熟的石油天然气技术体系走进非洲。
随着协鑫中国埃塞吉布提油气一体化项目的推动,相关工程建设的合作圈、生态圈和朋友圈越来越大,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保利协鑫天然气集团副总裁刘诚介绍说,协鑫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努力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当地的民心工程,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友好往来,积极帮助当地解决民生问题,修建幸福路,架设友谊桥。
四年多来,公司为贫困地区修建了道路150公里以上,承建的友谊大桥也已通车。公司还帮助当地种玉米,建设蔬菜大棚,打水井,解决当地就业2000多人,中国工人则不到10%。公司还协助社区建设,捐资助学上百万美元,为项目所在地构建了合作共赢、幸福共享、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正如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张晓蕾女士所言,“一带一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跟当地的互动以及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吸引广泛的国际合作
张晓蕾所在的渣打银行是一家领先的国际银行,在全球60多个市场拥有超过1000家网点、3000多台自动柜员机。渣打银行自1858年在上海开设分行以来,在华经营已经超过160年,可以说是对中国境内、境外市场非常熟悉的银行。
渣打银行有45个市场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匹配的。在张晓蕾看来,渣打银行是天然的“一带一路”银行,其网络匹配度是所有银中最高者之一。五年来,渣打银行一直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集团战略,在全球范围推行。
到2018年7月底,渣打银行参与的“一带一路”项目超过50个,涵盖亚太、中东、非洲多个市场和多个相关行业。去年底,渣打银行宣布将于2020年底前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项目提供至少20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该集团已在集团总部层面建立有关工作组,并且在全球多个“一带一路”市场设立中国客户经理制度,聘用讲中文的同事在当地服务中国企业、银行和当地客户。
今年5月,渣打银行在北京主办了“一带一路”论坛。过去一年以来,渣打银行中国团队牵头在1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超过100家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展了交流,接待沿线国家相关方面来访,安排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交流。
张晓蕾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要有更多的包容性,吸引更多的当地企业和私营机构来参与。目前,欧洲、美国的许多大型跨国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一带一路”工作团队;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家美国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专门设立了“一带一路”投资基金。“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机构正日益广泛。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既定的长期战略,也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紧密相联。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是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张晓蕾的数据表明,在非洲,现在约10%的付款是以中国为目的地汇出的,但是只有约0.1%是用人民币付款,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08年,只有20个非洲银行跟中资银行建立代理行关系,到2017年底,这个数字达到了186个。加纳、尼日利亚、津巴布韦都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说明央行之间的交流和基础建设呈现良好的态势。
她提议,各国央行应该通力合作,加大人民币储备比例,使人民币使用战略化。她希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资本市场开放,能够形成政府搭台、央行引导、私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局面,共同搭建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进展和成果超出预期,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这种成效的取得,文化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厚重地承载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认知、 经验和感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古人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书写了人类历史共同发展的壮丽篇章。古代丝绸之路上下3000年,几乎是一部古代文明整合的历史,它加强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的对话和中世纪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文化圈的交流,沿线国家在平等互尊、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中谋求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核心理念,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个合作重点,强调“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三个共同体的建设,这些原则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和丝路精神一脉相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它的基因和根脉。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是将“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经济、文化、商贸友好交流传统继承下来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实践也会慢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民族品格。”
“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将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共同发展之中,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与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中国文化节、建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及文化交流年等多种形式进行,可以说,“丝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交往领域的集中展现。“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已经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文明互鉴能促进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在于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民间认知和交流是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就能使国际关系“亲、诚、惠、容”准则渗透于各国人民的生活和心田。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文明互鉴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和宗教众多,政治立场、利益诉求、行为模式都存在巨大差异,“一带一路”建设能充分发挥文明互鉴的向导力、融合力和创造力,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学互鉴,从而起到消除偏见、化解歧见、增进共识的效果,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新时代,“一带一路”是沟通世界文明的新纽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它有利于将各个文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人类文明创新,从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路。
根据 中新网等采编【版權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華發網官方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