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述评:中共再启改革钥匙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 程云杰 李建敏 刘宝森
一个诞生超过90年、执政逾60年的政党如何带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续写“中国式奇迹”?
此间召开的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应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改革”成为一把钥匙,在这份中共历史性的报告中被提到了86次,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深化和全面改革,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在党内外凝聚起改革的共识和动力。
改革:亟待再启的一把钥匙
过去30多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贫困人口减少2亿多,中国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
改革,一度成为解密“中国奇迹”的一把钥匙。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他同时也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在经济光环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无法回避。从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到“地沟油”,从乌坎事件到宁波镇海PX项目,从佩戴十多块名表的陕西“表哥”杨达才到坐拥21处房产的广州“房叔”蔡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分配不公、民生保障、官员腐败等一连串矛盾和问题多发,警示中共未来领导人必须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并时不我待地推动改革进程。
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在中共十八大前罗列了这个政党治国理政的五大挑战:经济转型、民生保障、创新能力、政治参与以及价值观与信仰。
“这些挑战是人民提出的,它们已直截了当地摆在了执政党的面前,执政党必需有所决策和行动。”库恩说。
“改革走到今天,深层次的、全面的利益关系调整,不可回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复杂的形势还不止于此。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持续低迷,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加之区域性的社会不安定等因素,中共执政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过去几十年一些国家的政党由盛及衰的个案更是时刻为中共敲响警钟。
中国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只是目前到了一个新关口。再启改革这把钥匙,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可持续的改革”尚待攻坚
十八大上,陈德荣代表被外国记者不止一次追问“温州金改”的时间表。这位温州市委书记说,温州金融改革细则将于本月推出。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这个诞生于2012年、未满周岁的“婴儿”,是在民间借贷利益链条断裂、企业主出走等尴尬局面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取得共识并渗透到中国金融毛细血管中的一项改革。
改革关乎逾13亿人口的切身利益。中国已经在农村、国企、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保、医疗、司法、行政、文化等领域推进改革,但改革越深入,越易触及利益关系。根据十八大报告,收入分配、征地、户籍等“难啃的硬骨头”依然存在。会场上,代表们对于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积极稳妥推进期望很高。
改革本身如同一个庞大的系统,正在深入中国基层的“细胞”组织中……
库恩对记者说,“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原来是用来描述环保问题的,但对中国来说,这个词还拥有更广阔的意义,可以用来解读经济和政治,“这就造出了一个新词——可持续的改革”,对于中共执政的未来,这十分重要。
改革能否“可持续”?不可否认,困难重重。
新一轮改革的难点首先来自于部分先行启动的改革,部分改革仍不够彻底。人们聚焦的收入分配改革、教改、医改等,目前仍有部分关键性的环节有待政策出台和落实。
一段时间以来,改革也不都是齐头并进的。最初始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已延伸到了上层建筑,正在变得“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与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分析人士认为,中共在十八大上强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实质也涉及了“五位一体”的改革。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作为中共最初的执政理想,不仅是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改革可持续的保障。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分析,早在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除了实践中仍存在的困惑和阻碍,更多的问题来自于人们的认知落后于客观现实的发展。”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分析,党政官员、普通党员、老百姓对科学发展的认知和理解或有不同,对于深化改革、全面改革的迫切性的认识也未必完全统一,改革的难点不言自明。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分析:“改革不都是完美无缺的,有些人开始怀念过去的做法,有的人甚至希望改革停下来;但是中国今天的社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停滞和倒退没有出路。”
历史学家认为,在更宏观的时空中考量,拥有数千年厚重历史的中国推翻帝制迄今也不过百年有余。针对那些封闭僵化的观念而言,改革其实也才刚刚起步,必须也必将持续下去。
对中共而言,无法形成共识,就无法推动改革。
“中国式改革”如何进行到底?
在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将改革开放形容为“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对于中共新的领导班子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这场“中国式改革”如何“接力”,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
观察家认为,中共正在推动的新一轮改革,首先必须从源头上增加动力、凝聚共识。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改革的最终动力来自于人,来自于老百姓。”复旦大学“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郑长忠博士分析,“正在迈向执政百年的中共,需要整合13亿人的多元诉求,力求使执政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与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整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改革是最好的出路。”
通过十八大的召开,中共高层正在2000多名党代会代表、全国8200多万党员中凝聚这样的共识。
在改革和发展理念上,中共新一轮的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形成合力。分析人士认为,可持续的改革,需要人民的支持和政府的勇气,这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搞好顶层设计的关键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进一步激发和尊重人民群众对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
改革需要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先行。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分析,中共正在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迈向体制化和机制化的改革路径,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规律性。这将有助于巩固改革既有的成果,使中国现代化范式的内涵更深、外延更广。
今年早些时候,胡锦涛强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观察家认为,在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下,中国党和人民将会把改革进行到底。(完)
|
|